现代MMA已不再是流派A对流派B

撰文: 武备志编辑团队
出版:更新:
From: Getty Images / Credit: Markus Boesch

门户之见,按汉典的定义,是指“偏袒自己所属门派的学说或理论,对其他门派则有偏见。”本来是用于文坛,但现今用得最多的,必定是武术界。毕竟在过去,因很多商业理由或者个人恩怨,流派之间偶有冲突,贬低他派以擡高己派的事情也有发生,当然因时代改变,这种情况也愈来愈少。(此处的流派泛指不同种类的武术)

只是,对于很多不太深入接触MMA的朋友,都会有个想法,就是“MMA等于不同流派大乱斗”,从而有很多的幻想。确实,回想最初期的MMA,流派VS流派实在是个大卖点。不过在经过这20多年的发展,MMA比赛已经跳出了这种思维很久。

但这是否又代表各拳手的打法会愈来愈单调统一呢?

 

Mixed Martial Art 中的Mixed

文开首的图来自1993年的UFC 1,Royce Gracie 对上Art Jimmerson。当时的各个选手都会代表一个流派,加上当时对比赛的服装没有什么要求,可以让拳手自己选择,因此就会出现以上一个拳手穿道服、另一拳手载著一个拳套并穿著拳击鞋的情况。

现时巴西柔术众人皆知,但当时却并非如此(关于MMA的重要时刻及历史,会另文再述)。无疑当时这种分派比赛,确实证实了巴西柔术在当时的搏击界有著明显的优势,那就是它有整个完整的寝技系统,巴西柔术也因此被推广开去。

寝技成为了MMA中的必要技术,亦即,如果你要在MMA规则下比赛,就必须学习寝技。

到现在,每个在MMA赛场比赛的选手,都有一定的寝技能力。但这又有什么出奇的地方?

 

MMA并不是加数

以上的选手,并非“巴西柔术+泰拳”、“摔跤+拳击”,或者是什么流派加上什么流派。MMA并不是加数:当你学习了其他技术,要把它转为己用,就必须对其有所改变,才能适合你现有的技术;同时这种技术,亦会影响你本来已经有的技术;不同的技术,从单项比赛转到MMA赛场,都因为必须要适应及应付其他技术,而作出改变。

同时学习了巴西柔术及泰拳,当然令你能更易踏入MMA赛场,但不代表分开学习这两门技术,就能出场于MMA比赛拿到好成积。除了因为上述的原因,亦因为技术与技术之间,需要不同的“黏合剂”。如何从立技中转到摔技,如何从一个距离转到另一距离,以及位置的转换,这些都需要学习及熟练。

现时MMA比赛中,不会再存在单练习一门技术的选手。因此,在MMA比赛中,以流派作拳手分类,是一个十分过时的分类法。

 

为何没有趋向单调统一?

正如上文所说,我们依旧可以叫某些拳手Striker、某些拳手grappler,这种分类来自于拳手比赛的习惯、选择及喜好,并不一是和他最初学的武术有关。每个拳手都有习惯及喜好,如果某拳手多选择立技分胜负,就会被归类为Striker。教练团队也会因应拳手的习惯及喜好,以及对手的类型,去制定比赛策略(game plan)。

没有趋向单调统一的理由很简单,就是愈少规则,就容许愈多技术;愈多技术,就愈多打法。因此,一个流派中的比赛,往往会因应规则而有一套主流的打法(因这方法最易赢),而这套主流又会反过来改变流派中的训练。不过因为规则所限,用来应付这主流打法的技术,可能并不允许在比赛中使用,这时候,要么就是改规则,要么就是顺著主流打法作出微细的技术改变。

在MMA中,不同时候都有不同的主流打法,但因为规则较少,一个打法取代另一打法成为主流,往往是因为随著时间推演,众选手除了已习惯该种打法,亦想到如何破解。这种技术竞赛,正正是MMA的魅力所在。

 

结论

李小龙在他的《截拳道之道》中说过:“一个人如何能以局部的、零碎不全的形式来回应一个整体?”、“请勿执著阴柔对抗阳刚、腿击对抗拳击、擒拿对抗立技、远距离对抗埋身搏击。世上并无所谓“彼”优于“此”。唯一需要防范的是,切勿使部份琐碎的,剥夺了真扑的完整性......”

可以预视,“流派”在往后的日子,都必定会继续存在。而流派VS流派,亦应该会继续有人讨论,就如日本的比赛《岩流岛》,就依然用这方法作招徕。这篇文章并非认为流派分类没有意义,而是“流派VS流派”这种讨论,其实又是否有价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