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太极第三代宗师——杨澄甫
杨澄甫(1883—1936),出生于北京,他的祖父是杨家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而他的父亲杨健候及伯父杨班候,亦是一代太极拳名家。按照一般武林故事,杨澄甫必然是幼承庭训,在师长教导下进步神速。但现实是,直至30岁前,杨澄甫都未有对家传拳法下过真正苦功。
按照流行讲法,杨澄甫首次公开授拳是在1912年,当时他已年届29。身为杨家太极嫡传弟子,他基本上掌握了杨家太极所有套路,包括大架、小架,以至刀、枪、剑等各类兵器。然而,若果想学习更高阶的散手或粘沾功夫,就只得去杨府内跟杨健候请教。盖因杨澄甫自己,还不具备相关条件,而这亦成他们父子之间的一个心结。
5年之后,杨健候病重。在病榻上,杨健候狠斥了杨澄甫不求上进,他朝若在比武时有所闪失,就令杨家太极威名扫地。杨澄甫惊闻此言后,痛定思痛,立誓发愤用功。他以每月6个大洋的价钱,雇了一名身强力壮的大汉作为“人桩”,用他来练习太极拳的推手及发劲。杨澄甫又找上不同门派的武师试手,以此磨炼自己的功夫。经过一番苦修后,杨澄甫技艺大进,发劲时越来越得心应手。
不过,杨澄甫却仍未满足,他想找一个真正有实力的同道,去验证自己所学。最后,他在北京天坛处找上了吴家太极创始人——吴鉴泉。吴鉴泉本身从学于杨家太极,经自己改造后,又创出了善使柔化的吴式太极拳,以他来试手再适合不过。在数轮推手换劲后,吴鉴泉认可了杨澄甫的功夫,杨澄甫亦终于知道自己技艺力大成了。
从此,杨澄甫开始来往于各地,完整地教授杨家太极体系。他又借机结交各派武林同道,互相切磋学习。通臂拳名家张策(1859-1935,号称“臂圣”)、内家宗师孙禄堂,便为杨澄甫的结拜兄弟。而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亦与杨澄甫交好,他曾推廌杨澄甫担任国术馆教习,可惜杨澄甫因事忙而未能成行。之后杨澄甫在杭州落脚,并在当地国术馆担任教习一职。
在任期间,国术馆内不同派别的武师,经常借故找杨澄甫切磋,亦有不少外地登门挑战杨澄甫。凭借一身精湛武艺,杨澄甫不仅成功守著了杨家太极名声,更招收了一批慕名而来的弟子。他们日后,大多都成了杨家太极的中兴之臣。杨家太极,也慢慢成为了太极拳流派中,最广为流传的一支。
1931年,杨澄甫出版了《太极拳使用法》一书,详细介绍了杨式太极拳的练习及应用方法。往后数十年,此书一直被奉为杨式太极拳的经典之作。不少国术家如姜榕樵、顾留馨,皆有借助此书发展杨式太极拳,为日后太极拳的普及工作埋下了种子。
不幸的是,杨澄甫未及见证杨式太极传遍天下的一刻,便率先撒手尘寰。1936年,杨澄甫在广州法学堂授拳期间病逝,终年53岁。关于他的死因,流传多种说法。有指他是练拳不当引病,亦有指他是生活习惯不佳。更有言他是跟人比武时受创,留下了内伤。然而,无论何种说法为真,都无损杨澄甫毕生英名。
时至今日,杨式太极拳经已传遍天下,习者无数。由国家体委大力推行的24式普及太极拳,正是以杨式太极拳作蓝本。至于杨澄甫亲手训练出来的弟子,如崔毅士、傅钟文、郑曼青、李雅轩等,全都是独当一面的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