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跆拳道2022修例|一文看清五大修订 三盘两胜制高分者亦可落败
经过东京奥运后,世界跆拳道联盟(World Taekwondo)于2月份通过最新竞赛规则,直至上周终于公开搏击(Kyorugi)竞赛条例修订内容,并将于2022年6月1日正式实施。本文将为大家简单介绍是次修订内容重点。
是次“搏击竞条例”修订主要目标在于提升比赛观赏性、加快比赛节奏、鼓励选手进攻、增加公平性等,修订内容可分成五大部份︰新增少年组身高量级、新增“最佳三回合制”比赛方式、即时录像放宽、后踢技术分修正、违规动作细则。
(一)新增少年组以身高及体重划分量级
搏击运动大多数以体重划分量级,然而大部份选手都会为了获得更大优势而选择减重,去到必自己正常体重更轻的量级作赛。过去,不少选手因为急剧减重,出现严重身体问题不能作赛,甚至有生命危险。因此,搏击运动的减重安全争议一直存在,不同组织都设法改善量级制度,以保障运动员安全。尤其对于发育中的青少年搏击运动员,为了比赛减重而牺牲正常饮食习惯,更可能长远影响他们的生理成长。
有见及此,WT继在上次修订中加入“即日抽查过磅”外,更在今次修订中,于少年组(12-14岁)加入“身高量级”,以身高及体重划分量级。
“身高量级”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的BMI数据,针对少年发育需要而制定,选手需要同时满足“身高”及“体重”要求才可参赛。举例而言,男子“1.69米 - 1.72米”级别的选手,体重便不可超过“61公斤”。
以“身高”划分量级在搏击界中并不常见,由于打击质量与体重息息相关,因此一般会以体重划分。但在WT跆拳道运动中,得分所要求的打击力度并不算高,头部踢击更只需碰到护具便可得到较高分数,所以身高优势在跆拳道搏击中一直十分明显。因此,WT于今次修订加入“身高量级”,期望降低少年选手减重需要,同时减少体型差异,进一步提升保护性。
然而,根据BMI所制定的量级是否合适,则有待进一步商确。笔者
发现,身高172厘米14岁男子,只要体重介乎47.5公斤至67公斤都属于BMI健康组别。这跟上文“1.69米 - 1.72米”量级中的“最高61公斤”有一定差距。若少年选手本身体重属于偏重,便需要刻意减重以符合其身高的“最高体重”要求。若无法减重,他甚至因为身高缘故,不能像以往般报名较高体重量级,最终丧失参与比赛的资格。当然,以上仅为笔者个人臆测,“身高量级”的真实运行方法还待WT进一步交代说明。
此外,体重较高的选手在跆拳道搏击中仍然存在一定优势,尤其在近身推击时则更为明显。可能去到最后,选手们还是会减重或增重去接近体重上限,以取得优势。
但笔者至少可以预测到,假如只有少年组(12-14岁)采用“身高量级”,当这些运动员日后进入青少年组(15-17岁)变回一般“体重量级”时,必将花上更多时间适应体型差别。
(二)新增“最佳三回合制”比赛方式
今次其中一项修订是在“黄金得分回合”外,另加入“最佳三回合制”(Best of Three System)的比赛方式。该比赛方式曾在无锡2019世界跆拳道大奖赛(Wuxi 2019 WT Grand Slam)中应用。
在“最佳三回合制”,大家要分辨清楚“回合优胜者”跟“比赛胜出者”的分别。每回合选手得分较高者为该回合之“回合优胜者”。完成所有回合后,“获胜回合数”较多者则为最终“比赛胜出者”。
与传统比赛方式得分累积不同,在“最佳三回合制”中每一回合比赛结束后,下一回合开始分数归零重新计算,每一回合宣布回合获胜者。当一名选手在同一回合获得四次“犯规”(Gam-jeom),对方选手将直接胜出该回合。此外,当选手之间分差达到12分,该回合将提早结束并宣布“回合优胜者”,“分差胜”不适用于半决赛及决赛。假如两名选手在其中一回合的分数相同,则视作打和,该回合没有“回合优胜者”。
以下为大家举一个例子,说明传统比赛方式跟“最佳三回合制”之间的重大分别。
第一回合︰A选手12分,B选手0分
第二回合︰A选手0分,B选手1分
第三回合︰A选手0分,B选手1分
在传统比赛方式下,A选手会以12比2的总分胜出比赛。然而在“最佳三回合制”中,B选手反而会以2比1的“获胜回合数”胜出比赛。简而言之,大家可把“最佳三回合制”视作类似“三盘两胜”的方式,选手需要每回合都争取较高分数去胜出回合,率先胜出两个回合便能胜出比赛。
在“最佳三回合制”中,假如在完成所有回合后,双方选手“获胜回合数”相同,则不会进行第四回合黄金回合,并以下列条件进行判决︰
• 三回合总分高者获胜
• 如果三回合总分平手,以旋转踢法得分较多者获胜
• 如果旋转踢法得分相同者,以获得扣分较少者获胜
• 如果上述三个条件均相同,以第三回合表现较佳者获胜
“最佳三回合制”将会大幅改变比赛方式,运动员的打法、节奏、体能分配、战术部署都要作出相应调整。
在现有制度下,不少选手会在首两回合采取保守打法,直至第三回合尾段或黄金回合再以关键得分取胜;或是一旦分数领先拉开后,便采取被动打法维持优势直至完场。然而这些在“最佳三回合制”下并不适用,因为每回合分数都会重新计算,所以运动员需要在每一回合重新争取优势以赢得回合。WT希望借此鼓励选手积极进攻,令比赛变得更加激烈。
但是,改变成“最佳三回合制”真的能够改善目前WT跆拳道比赛体验吗?笔者对此抱有怀疑。目前比赛最常被一般人不满的,最主要在于攻守方式比其他武术搏击比赛单调,绝大部份选手都以前脚踢击为主,而打法倾向统一又跟得分设定有关。虽然规例上旋转踢法得分高,但是成功率低、容易被反击,前脚侧踢旋踢既可侧身占据中线有利防守,而且得分效率高,所以成为比赛中最主流的踢法。假如不针对得分着手的话,并不能对症下药地改善比赛观赛。
(三) 放宽头部打击的“即时录像重播”
旧例中,为了减少人手判分的因素,比赛中的踢击得分以“电子护具”判断为准,不允许教练提出分数申诉。今次条例修订放宽了头部打击的“即时录像重播”申诉。
在不论是否应用电子头盔的情况下,假如选手头部踢击没有上分时,教练可要求“即时录像重播”(Instant Video Replay)。
此外,当出现头部重击或眼部被击中时,除了主裁判外,教练亦必须要求“即时录像重播”。
这项修订虽然可以增加公平性,以“即时录像重播”弥补电子头盔与电子袜的不足,但可以预视到仅仅擦过头部的踢击问题情况将会因为“即时录像重播”而放大,比赛亦会因此而增加暂停的次数。对于观众观赛体验而言,这有机会造成反效果。
(四)后踢(Dwichagi)旋转踢击判定
后踢(Dwichagi)是旋转踢法的一种,使出后踢时头部及肩部必须出现旋转才会给予“技术分”。若使出后踢时头部及肩部没有同时旋转,该踢击将不被视作“旋转踢击”。
WT对后踢的旋转踢法加分条件作出限制,踢击者头部跟肩部必须一同旋转才会加分。
(五)违规动作内容修正
WT在今次修订中对一些违规动作内容作出修正,以下列出当中5项逐一说明。
1. 禁止擡腿踢空腰带以上3次或以上
禁止擡腿高于腰部及踢空三次或以上。
旧规例〈14.4.1.5〉列明禁止“擡腿挡格”、“踢击对方腿部以阻碍对方踢击”、“在空中擡腿或踢腿超过3秒以阻碍对方的潜在攻击动作”、“以腰部以下为踢击目标”,WT在今次修订中进一步加入次数限制,以进一步规限前脚凌空互踢的情况。
2. 限制近身踢击方式
随著电子护具发展,一些针对电子护具的特殊踢法应运而生,例如“Monkey Kick”(猴子踢),即在近距离单脚以脚底拍击对方护甲得分。可是这些技法与跆拳道的技法迥异,欠缺实际应用效果。
在电子护具的发展过程中,为了增加运动员得分机会,尽量增加电子脚套上的感应点。只要用电子袜感应器以足够力度击中电子护具,便可自动得分。换言之,踢击力量成为得分的唯一准则。但为了保障运动员安全和令赛事更好看,又不得把得分力度调得太高,于是出现了只能在比赛取分而不带威力的非正规踢法,例如中段后旋踢、中段摆腿踢、中段勾踢、中段扭踢等,令跆拳道比赛的观赏性降低。
在今次修订中,WT加入两项违规动作,以限制近身非常规踢法的出现︰
• 缠斗时以脚掌侧部或底部踢击躯干电子护具。
• 缠斗时攻击头部电子护具之后侧。
不过,WT并未对“缠斗”(原文︰“clinch position”)作出进一步解释。到底是上半身有接触便算,还是要“甲贴甲”,抑或是“互推”出现后才算是“缠斗”?现行规例下,近身缠斗时选手不时会以旋踢从斜上而上踢击对方躯干,接触面介乎脚背及脚内侧之间,若间中一脚只有脚内侧接触到护甲,是否已足以判罚?以上种种都需要等待WT作进一步解释。但无可否认地,他们要在比赛电光火石间从不全面的角度观察到如此细微的动作差异,这将会大大増加主裁判执法的难度。
3. 豁免旋转踢法得分后倒地罚则
早在2018年WT为了增加比赛观赏性,把旋转踢法的技术分数从“1分”増加至“2分”。但由于旋转踢法成功率不高,容易遭到反击或失平衡倒地,得分效率远比不上一般前脚踢击,因此旋转踢法使用频率依然不高,未能打破前脚的垄断地位。
如果双方选手因偶然碰撞而跌倒,或因旋转踢法得到分数的选手跌倒,不给予倒地判罚。
WT在今次修例中豁免旋转踢法得分后倒地的罚则,以鼓励选手使出更多旋转踢法。
不过,笔者认为这并不足以改变现今前脚为主的局面,始终双者得分效率还是相差太远了。相反,这可能促使领先者利用旋转踢法来施延时间。
4. 避战及拖延比赛细则
为躲避对手的进攻而转身和后退移动应受到处罚,因为这表示缺乏公平竞赛的精神,并可能造成严重伤害。以弯腰以下或蹲下的方式躲避对手的进攻也应给予同样的处罚。
在旧条例中,选手只要作出原地背转回避便足以构成犯规。WT在今次修例中增加“后退”元素,选手“背转移开”才足以构成犯规。
当选手连续后移或侧移三步而没有技术性交战时,会被判罚“Gam Jeom”。
WT在今次修例中增加“连续后移或侧移三步”作为判罚条件。
5. 增加抓握罚则缠斗细项
在旧条例中,“Fight”指令只会出现于“避战及拖延比赛”当中,当双方选手5秒没有采取攻势后由主裁判示意,若再过5秒后双方仍没有攻势或一方退后,主裁判便会判罚。WT在今次修例中把“Fight”指令加诸缠斗状况中,以鼓励双方在缠斗间采取行动。
b) 参赛者应在主裁判发出“Fight”的命令后,应该从缠斗姿势分开,如果他们未能在5秒内分开,被动的参赛者或两个参赛者将被给予“Gam-jeom”。
若选手在缠斗期间抓、握或交叉双臂到对方身体后,将被判处 “Gam-jeom”。
然而新条例中的“应该从缠斗姿势分开”,并不是在“暂停”期间让选手分开,而是要选手自行冒著被对方攻击的风险分开。当然,选手可以借由发起攻势来成为主动一方,令对方因被动而判罚。可是,若双方选手在““Fight””后都积极抢攻,但仍处于缠斗距离,届时裁判应如何处理?
另一方面,经历2019年英国曼彻斯特世锦赛郑姝音争议一赛后,世界赛裁判倾向在缠斗后便马上暂停并分开选手,以避免因视觉盲点判漏抓抱而造成不公。可是,新条例却列明裁判需要在缠斗期间宣告“Fight”并观察5秒活动后才可判罚,有可能使选手刻意进入缠斗以维持自身优势,进一步拖慢比赛节奏。
延伸阅读︰
总括而言
在经历2020东京奥运后,跆拳道难免进一步推行规例修订,以与时并进方可继续处身于现代搏击运动潮流。WT在今次修订加入不少新元素,包括“身高量级”、“最佳三回合制”、“缠斗踢击限制”、“缠斗Fight指令”等等,明显是针对现存的一些问题作出调整。可是,单从现时官方文件文字描述而言,新条例中尚有许多细节需要补充说明。
关于是次竞赛规则修订的实际影响,可能要待新规例于6月1日正式实行后,才可进一步分析跆拳道搏击项目的最新面貌。届时大家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包括香港在内,现时世界各地都有不少的武术爱好者,尝试重塑大枪技法。他们的不少技法,便是取材自《手臂录》。点击图片,观看香港八极拳协会卢韦斯师傅的示范】
你知道日本弓道中的“射法八节”吗?点击图片观看说明:
你一定好奇的“印度八大兵器”,点击图片观看文字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