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作品台湾戒严时期被列禁书 射雕因毛泽东一句而要改头换面?
金庸作品烩炙人口,“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堪称不朽经典,开创近代武侠小说热潮。然而,即便是如此名著,原来亦曾被列为“禁书”,只能改头换面流传30年才得以解禁。
《舍命郎君》和前台湾总统马英九曾说他求学时拜读过的《瓶中侠隐记》,却似乎无人知晓。其实它们就是大家耳熟能的《笑傲江湖》及《射雕英雄传》。然而,为何它们会以如此陌生的名字面世?
这些奇怪的名称,均源于台湾戒严时期(1949-1987)。所谓台湾戒严时期,是指台湾在国民党政府威权时代,对政治社会民生作多方面管制的时期。而金庸小说会之所以被禁,是因为金庸早年曾在香港左派报纸《大公报》,以及亲共的《新晚报》工作。他早年的作品也是在《新晚报》上连载,因此被台湾当局视为左派作品而遭禁止入境。而除了金庸之外,《卧虎藏龙》作者王度庐也因为相同的政治原因遭到查禁。及至1980年代,在台湾远景出版社不断与新闻局斡旋后,金庸小说方能在台湾“正名”。
▍台湾新闻有关戒严时代的回顾
虽然台湾政府的禁制严密,但人类的反叛心理,就是你越禁我越想看,于是当年有很多地下出版商盗印禁书,把作者和书名改头换面,内容不变,以图蒙混过关。例如巴金、老舍和鲁迅等民初左派文人,或其他留在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便化作另外的称谓,如巴金变“巴克”(“金”字本取自克鲁泡特金,现将“金”置换成“克”)、老舍变“老人舌”(即把“舍”拆开)、鲁迅变鱼日(“鲁”字分开)等。有时甚至直接改用出版社的名字,以此隐去作者身份。若果现时有机会去到台湾一些较具规模的图书馆,亦可能会见到三十年前某些印著“思想问题限制阅读”的藏书,这些都是戒严时代只有研究人员才可读到的作品。
至于金庸作品中,以《射雕英雄传》的查禁原因最为经典。除了因为他的左派文人身份外,亦因为毛泽东所写《沁园春》中,曾有一句“只识弯弓射大雕”。《射雕》一书有为中共宣传之嫌,所以《射雕英雄传》来台时会改为《大漠英雄传》,《鹿鼎记》改为《小白龙》,亦有将作者金庸改名为“司马翎”,书名改为《萍踪侠影录》(这书名本应为梁羽生作品)。
对武侠书采禁,亦影响了电影创作。据台湾专栏作家苏咏智所述,于1977年由邵氏公司出品,倪匡改编的电影《笑傲江湖》(孙仲导演、汪禹演令孤冲、施思演任盈盈),在香港有破百万港元票房记录。可惜当时台湾仍在戒严时代,金庸作品不论改成了电影仍无法送检,直到1979年,邵氏将整个作品改头换面,戏名改为《舍命郎君》,国语重新配音,将要角名字大改——令狐冲改“南宫松”、任盈盈改“白莺莺”、东方不败改“司马无忌”等——再加上倪匡对原著内容的更动后,方能获准上映。然而如此一来,整个剧本就变得不伦不类,台湾票房自然惨淡收场。而这作品成为邵氏在台湾戒严未解除前唯一一部金庸作品。(1)
▍金庸作品解禁后 电影台湾上映即大卖
相较之下,金庸作品解禁后的第一出改编电影便行运了。1980年,由楚原执导、尔冬升演张无忌、井莉演赵明(当年仍用旧版名赵明,即后来赵敏)的邵氏出品《倚天屠龙记》,被分成上下两集在台湾上映,旋即大旺收场、轰动全台。两集票房合共接近3400万台币,成为当年台湾华语片票房冠军。但原来对导演楚原来说,这却是他在香港市场上的一次滑铁卢。
在此之前,楚原拍了数部改编自古龙的卖座电影,但有关创作开始陷入瓶颈。他见无线电视拍摄《倚天屠龙记》大收,便希望改拍金庸电影。按他在金像奖典礼的忆述,他第一部想拍的为《天龙八部》,但为方逸华所拒。结果他转而把希望押在《倚天屠龙记》,并成功赶在无线电视版完结时搬上大银幕。可惜终究是仓促成事,在香港的反应不如理想,两集总票房只能勉强打入香港当年头十大记录。
当然,在台湾的空前成功,还是让楚原食髓知味。几年后他又推出了《倚天》第三集,内容将原著大改,说宋青书偷走九阳和九阴真经,练成阴阳人,电影起用当年邵氏力捧新人钟楚红,配搭狄龙和尔冬升,结果在1983年台湾上映时仍有不错反响。(2)
值得一提的是,80年代金庸作品虽然解禁,但唯独《射雕英雄传》仍然难途厄运。1982年在台湾上映,由张彻导演、傅声和恬妞主演的《射雕》,便要改名为《大地群英》。(3)
金庸作品在港台再掀风潮,要数九十年代初徐克版《笑傲江湖》,有机会再与各位谈谈此作。
参考资料:
你一定好奇的“印度八大兵器”,点击图片观看文字说明:
【形意拳共分有十二形,不晓得大家能否尽数?点击图片观看文字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