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黐手合集】如何控制距离为重要任务 作兵器训练亦有可能?
不止中国武术,很多武术都有黐手的训练与技法。单独的拍打已广泛证明有效,只是整个黐手系统及训练方法,经常出现众多争论。
我们从“以黐手为中心的武术所面对的难题”开始、讨论“如何及从哪处补助不足”及“中国拳术与兵器的关系”等等问题,最后回去探讨“黐手这种训练的好坏”。
以下为每篇文篇的撮要,紧记进去看完整文章,因为全文中有大量例子作论据。而讨论其实未有专指某一门派,所有“以黐手为中心的武术”,都会遇到这些问题。
▍问题不是练习不足,亦非那些技术不好,而是难以控制距离
简单而言,以黐手为中心的武术,现时所遇到的最大难题,并不是黐手的搏击训练不够多,所以不知道该如何使用那些技术 — 而是难以控制距离,使得难以发挥自己技术的最佳效果。
在“拳击距离”(中)、“缠斗距离”(近)之间,有一个微妙、极难掌握的距离段,在这个差一点就变作缠斗,又不像中距离那样完全没有接触的距离,大概就是“黐手”最能发挥的距离。
从远距离进到中距离,没问题;再去到应该发挥技术的距离后,对方用勾拳,自己被打中后就慌乱,想做缠抱以防止继续被打而进入缠斗距离,结果对方完全不怕,以Dirty Boxing控制及攻击自己,拥有更多摔技经验(看来还有体重优势)的对方轻易摔低自己。而这并不是个别例子。
大家随便在youtube找都就能找到很多类似片段,有两点可以留意,一是在那“黐手距离”中的逗留时间,二是在“黐手距离”中对方勾拳可以做成多少伤害。
当然,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令自己的防摔或摔技变好。这没有问题,但训练时间就要更多的放在摔,而不是黐手距离的技术上。
如果不想那样,要么就想方法把对方一直控制那“黐手距离”上,要么就要有能令自己在各个距离中来回的技术和能力。
如果认为,“黐手距离”是一个“虚假距离”,根本就不应该留太久,那定点的黐手训练就应该被其他训练方式取代。
另一点是,在“黐手距离”及“缠斗距离”中要以一些技术,令对方不能随意用勾拳反击。或者更多的肘击、膝击是个好的选择,当然自己的抗打能力也是必须训练的。
▍除了要求体能和抗打的提升,亦有其他重要研究
有很多读者朋友指出,体能训练是现时传武(先较粗疏的使用这个字)所缺乏的一个要素,另外两个要素则是抗打能力和搏击训练。确实,这是一个所有流派都需留意的地方。没有体能、抗打和搏击训练而想提升搏击能力,是一个不合理的想法。而现在有很多前辈亦已经著手改善这方面的训练。
但或许我们需要要求更多。
可以想像一个有体能、有抗打能力的人,继续使用黐手的技术,但他一样会面对那种控制不到距离的问题。就如过去MMA中的打击者没有太多技巧去反制摔跤技术,直到经过多次尝试以及研究,一些技术应运而生,例如轴转(Pivot)、肘顶、贴笼的cagewalk和弓步等等,才完善了打击者的武器,令更多打击者有方法去击破摔跤手。
不同读者都给出了各种方法与取向,例如“在缠斗距离短桥发劲,使缠斗距离也变成拥有拳击距离的灵活性和打击力”、“远距离时会甩手以身形步法调校线位做长距离攻击”或“后退只是为了避险”等等,都极有意义。
回到最初,明显这个研究技术的过程需要时间,并不是一天半天可以成功;同时也需要很多人一起尝试和研究,绝不是一个人可以做到的事。在尝试的过程中或许会遇到很多的失败,但其实那一个流派没有败过呢?所有流派、选手都是经过多次失败最后才能成功的。
▍如何增加黐手距离的出现可能性
有读者以个人经验指出四点:
一)现实中很少黐手距离
二)黐手训练重要,第一是因为能“实际化”套拳技术,训练身体反应以应付更远的攻击;
三)第二是可以作为接到去搏击训练的一个过渡训练,但现时缺乏搏击训练
四)实际搏击不应执著“门户之见”
第二至四点都很有道理,而对于第一点,又有没有方法,制造更多的机会,令这距离更多出现?或者,现时的手法,又适合在那个情况使用?
现时想到有二,第一是靠笼/墙时,第二是地面战,因为两者都不能后退。
如UFC 172中, Jon Jones vs Glover Teixeira ,Jones把Teixeira 控制在笼边,用拳及肘控制及打击对方,又不像“传统”的Dirty boxing那样有勾颈的情况,更多是抓手、按颈,这个情况是不是应该有更多研究?
而地面战,如果大家在Youtube打Wing Chun ground techniques的话,可以找到很多。但尝试时有两点要留意,第一是别想著把套拳、或者平常站著作的动作完完整整、不加改变的直接放在地上技术中,始终立技和寝技是有差别的,作一点调整很正常;第二,找真的懂巴西柔术或寝技技术的人去试,别看了一点影片,然后就叫一个未有寝技经验的学生做某一个位置或寝技技术,然后大破特破。
▍搏击经验与竞技模式之差异
读者郭伦投稿,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指出搏击经验的差距,使研习者没感力应付对方的攻击等。而究竟咏春有没有搏击的竞技则很难回答,但从中亦探讨了发动条件,以及最常用的进攻手法是“斩颈”。
“斩颈”的杀伤力弱,而且难以或不能(赛例或禁止攻击咽喉)在搏击实战中使用,这也令黐手的实用性降低。归根究柢,在于黐手这种特定模式之下,其进攻与防守的招式只有利于黐手。一旦离开黐手的模式,练习所得无法应用于真实模式的搏击。
可以说,武术特定的竞技模式与现实搏击的相似程度越低,发动条件越多,实用性越也低。中国曾经尝试用散打这种比较贴近现实的比赛方式统一传统武术各门派的竞技模式,可惜并不成功。不少传统武术沿用旧有的竞技模式,例如太极用推手,咏春用黐手,这些竞技模式与现实搏击相差太远,实用性低。另外有一些中国功夫则重视散手和套路,著重要自卫与表演,而不适用于上擂台。
对比全接触空手道和泰拳的搏击比赛,拳手从中不断改善技术,或许这可解释中国传统武术现时落后于外国的原因。
▍可能“黐手训练”是“兵器训练”
空手道的寸止比赛,背后有一个核心思想“一击必杀”,也就是它先预设了空手道家只要那一下打过去,就能终结比赛。这种预设究竟是否可靠,是好是坏在此不评论。只是,明显大部份以黐手为核心的门派,并没有这个想法。
但仍能看到很多门派中的黐手训练中,正如上文所及,“斩颈”是“Finishing Move”,也就是斩到颈的话,就会停下来。
原因一是攻击颈令对方无反抗之力。攻击喉咙的话力量确是不用太大,但有些黐手时斩颈的动作是放在颈边就完。这种“放手在颈边”又真的是否能伤害对方致未能反击呢?
原因二是黐手训练其实是“兵器训练”。试幻想一下,如果斩颈时,手上是拿刀的呢?那我肯定轻轻架在对方的颈上,对方就会立即放弃投降。如印尼拳是另一有类似黐手训练的武术,根据一位有练习印尼拳的朋友所说,因为他们有小刀、虎爪刀等等的兵器,黐手时的拍打都可以加入这些兵器,亦要防范这些攻击。想想如果手中有小刀的话,其实一击就能完结,那么要维持在黐手距离就变得不太重要。
原因三是作一个支架,防止对方突进。
传统武术于兵器方面可以说是一个宝库,而现时所展示的只是冰山一角,当中有大量值得发掘的要素和技术值得我们未来去研究。
▍依赖黐手感觉进行搏击的好坏
读者刀下留人投稿,他认为现代咏春训练缺少了思考训练。如果拳馆本身的教学基础非常著重黐手及咏春对咏春的应对技巧,学员一直只能体会如何以本能反应及触觉去找机会及空间进行攻击防守。但事实上,比起触碰反应,对不同攻击的预测才是搏击成功的关键。
但预测反击的前提,是学员必须体验与思考不同武术的技击方法。遗憾地,部分咏春师傅并不鼓励学员去思考及挑战现有训练做法。
他亦认为咏春的打法是非常讲究控制。控制有很多层面。当中有招式控制、角度控制及节奏控制等等。对其他非地战拳术,回避勾拳与踢腿是关键。
他其中一位师父曾学习不同武术,对于咏春式的训练虽然执著,但他也非常鼓励搏击训练,亦十分“实际”。
例如他师父说“我唔理你实战出咩拳,总之依家做足动作,加啲力打但唔好打死人”、“直线打唔到斜线打到,唔通你唔打”、“人哋起脚你唔避用手档,断咗啦”以上等等,都加强了他对于咏春在搏击的应用认知。
其实咏春要与现代博击衔接,是一步之差,千里之遥。若然鼓励多思考多尝试,咏春以招拆招的逻辑训练对于即时搏击理解是一大优势,学习其他武术亦会事半功倍,但如果大部份咏春使用者坚持咏春是万能,咏春能以所有中线理论应对其他拳法,其实等于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