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兵器】关羽真的以偃月刀击倒颜良吗?
《三国演义》是中国著名历史小说,由明人罗贯中据之前流行的宋元话本,改良成章回小说。在书中,战神关羽手执著名兵器“青龙偃月刀”,诛华雄、斩颜良、杀文丑,是小说前半部蜀国重要名将之一。可是,正如众多学者指出,成书于明代的《三国演义》,书中混入大量明代以后才出现的科技,在兵器上尤为明显,据正史《三国志》,关羽亦真的杀了颜良,但所有用兵与小说有何不同?
“青龙偃月刀”的历史背景:
《三国志‧关羽传》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袁)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文中以“刺”和“斩”描述关羽手上兵器,当中“刺”一招显然与刀的用法不同,那究竟历史上关羽杀敌应用哪一种兵器?在说明这问题前,笔者先简介“青龙偃月刀”的历史背景。
《三国演义》开篇如此描述“青龙偃月刀”:“(关)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刀作为兵器,在中国兵器史上较剑有较长历史,早于石器时代以有刀具存在。剑一直到春秋战国时代,随著冶铸技术进步,才有青铜剑出现,并取代刀作为步兵兵器主流。可是,西汉后期出现炒钢法,令刀再一次取代剑成为军队主要武器,汉代著名的“环首刀”作为格斗武器自东汉起一直沿用下去,但受到冶炼技术限制,那时的刀仍是短兵器设计。
从考古学来看:
《周礼‧考工记》载“凡兵,无过三其身。过三其身,弗能用也。而无已,又以害人。”意思指在使用兵器时,士兵不能用超过身高三倍的兵器,否则不旦难以使用,更容易伤及身边无辜。汉代每尺大约现在23.1cm,如槊、矟这类长一丈八尺,即4.16米兵器,以一个成年男子米六至米八左右,刚好合符《考工记》所提及兵器要求,既能发挥兵器应有长处,亦能保障基本安全。而据考古学家研究,打造一支马槊要耗三年时间,打造成功率亦仅有四成,因此这种马上兵器只能由有身份武官所用,正合符关羽当时身份。
可以想像,三国时的关羽,骑在马背上,手执矟,腰配刀。先以矟刺伤颜良,再近身以环首刀斩下对方首级。
已有定论?
不过,虽然《说文解字》和《释名》两本东汉时期著作都对“槊”作出解说,但由于《说文解字》原文已经失传,现存版本为北宋徐铉的“大徐本”,而《释名》则是主要由清代学者整理。因此单凭这两本著作,难以确实证明槊在东汉时期已经出现。
所以,到底关羽当时是以“槊”还“骑兵矛”刺伤颜良,还是存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