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小福》看香港动作片发展
作者:赖家俊
文章经武备志团队编辑
笔者早前曾撰文介绍京剧如何训练演员武打动作,并为香港武打片培育了不少人才。今次为大家介绍由罗启锐于1988年执导的《七小福》,正是一套战后京剧戏班在香港缩影写照。
电影讲述京剧大师于占元(洪金宝 饰)在战后香港开办“中国戏剧研究学院”,顽童阿龙(即后来成龙)因家贫给母亲送到于师傅门下学艺,与大弟子三毛(即后来洪金宝)与一众师兄弟,和于占元这位集严师与慈父于一角间的故事。
当年梨园行规,父母一旦送孩子入戏行,契约期内由师傅照顾起居及教学,师傅会率弟子参与剧目演出以换取收入。电影情节展现出香港京戏兴衰起落变迁,于占元带领门生走场演出,一度风光,后来电影日受欢迎,京戏观众日渐减少。于占元萌生解散学院,并安排学生加入电影圈任替身演员或龙虎武师以维持生计,电影最后以师徒话别,学生洒泪送别老师作结。
武艺者不敌时代洪流
剧中不乏梨园戏行“唱念做打”受训情节。例如练“下腰”师傅帮学生拗腰练拱桥(8:10)、“拿顶”练习倒立动作(5:35)、各种翻滚动作、把子功(9:22)、摔小翻(9:28)等等。
虽然武艺并不是这套电影重点,但当中写实呈现了戏行毯子功、腿功和把子功的练习情况。由于小孩骨骼柔软,戏班师傅需要在学员自小在“做打”方面多下苦功,笔者有缘先后认识两位国术师傅,他们都是小孩时参演《七小福》童星演出,两位师傅家学渊源,都是自少苦练扎马及压腿等基本功,长大后有一手好身手。
笔者是大学毕业后才涉武术,已感到不少身手已错过最黄金的学习阶段,现代社会工时甚长,成年人已难以抽出闲余苦练基本功,不得不感叹学文时“学无先后,达者为先”这句俗语在武学时的当代意义?
-------------以下含剧透------------
电影另外一个命题,是带出时代演变对表演艺术带来的冲击。戏中借于占元师弟于华元(林正英 饰)一角,带出老一辈梨园武生,因为不敌生计,改投身新兴电影行,担任龙虎武师一职,最后因年老体衰,于一次替身演出中失手,弄得精神失常。
戏中有两三幕藉于占元师兄弟的过从,揭示老一辈梨园伶人悲叹时不予我的情怀。传统梨园戏行,演员从小拜师学艺,成年粉墨登场,晚年开班授徒,以授徒带班演出来糊口;但在菲林拍摄电影年代,旧的戏班制似已不合时宜,龙虎武师职演生涯要么一直亲身上阵,要么便告老退隐,顿失倚靠。
两个时代的艺者命运迥然不同,何尝不是武术界生涯的另一个缩影?其次,电影最后以于占元坦然接受时代转变结束学院,门生凭一手好身手成功过渡电影圈,在后来八九十年代武打片创出一片天,尚算幸运而没有受到时代淘汰。
当年因有庞大看京戏的观众需求,造就大量京戏演员得以培育入行并过渡电影圈发展,但看看近二十年电影业发展,特技技熟日臻成熟,从前靠演员一身功夫来做高难度动作,现在以电脑技术便可做到,市场对有真功夫的演员需求已大不如前,经济发展亦令香港更少出现自小受武术训练的人材。
这一波时代改变,对有关从业圈带来的改变亦已在酝酿中,如很多武打演员诞生地也开始由香港而北移神州大陆。
屡获香港最佳动作设计奖
“七小福”最后在八九十年代香港影坛大放异彩。以香港金像奖“最佳动作设计奖”得奖者为例,笔者统计自1983年起(第一届设这奖项)历届得奖名单,1983至2017年35届获奖作品中,出自“七小福”任主武指的作品便占十七套(袁和平曾为七小福一员),占了差不多50%。若果我们把统计范围限于八九十年代,则至1999年17届中,“七小福”获奖最佳动作设计作品更有十套占约60%。说“七小福”有份打造香港动作片黄金时代,实无容置疑。
金像奖历届最佳动作设计奖:
(图片由作者提供,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武备志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