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士会
“南有精武会,北有武士会”。民国年间,天津中华武士会与上海精武体育会遥相呼应,为当时全国最著名的两大武术教育组织。李存义、“定兴三李”等名动南北的宗师,都曾在中华武士会内留下过深刻的足迹。若然少林寺是古时的武学圣地,那中华武士会就是近代国术界的封禅台。
“南有精武会,北有武士会”。民国年间,天津中华武士会与上海精武体育会遥相呼应,为当时全国最著名的两大武术教育组织。李存义、“定兴三李”等名动南北的宗师,都曾在中华武士会内留下过深刻的足迹。若然少林寺是古时的武学圣地,那中华武士会就是近代国术界的封禅台。
要清楚中华武士会的前世今生,先要了解上世纪初的历史环境。其时“救国”成为了所有活动的前提,体育自不例外。于是乎不同的运动组织应运而生,足球联合会、体操会等纷纷在全国各地成立。在这个潮流底下,一些传统武术家乘势集合起来,一方面希望发扬国术,另一方面亦想藉武术运动锻炼国人体魄,达致“强国强种”的目标。
1909年,形意拳宗师李存义与教育家张恩绶、实业家杜晓峰等人,在天津建立了一个以河北深县退役军人为骨干的同乡会组织——“军人会”,借此跟各方交流武术。两年后,李存义又联合张占魁(1865-1938,形意八卦门创始人,有“闪电手”的称号)、李瑞东(1851—1917,外号“鼻子李”,李派太极创始人)等在天津三条石创立“中华武术会”,有组织地传授中国武术,为日后的中华武士会打下扎实基础。
1912年2月,孙中山成立中国同盟会燕支部,以应对辛亥革命后的形势。这批燕支部成员如张继、王法勤、叶云表等,对武术运动的教化功能素感兴趣,他们当中亦有不少人习武(据闻叶云表便是练习南拳出身)。主事两个武术组织的李存义,正好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中华武士会的筹备工作由此展开。
1912年6月,天津《大公报》先后发布了《中华武士会公启》和《中华武士会简章》,开宗明义说明成立中华武士会的目标,即“变文弱之风而成坚强之习,以负我民国前途之重任”。同年9月,中华武士会在天津河北公园召开了“正式成立会”,兼行开学礼。政府的大力推动加上李存义等人的名望,中华武士会很快就召收了过百学员。10月的秋季大会后(按《中华武士会简章》,武士会每年需召开春秋两季大会,实则为公开的演武活动),报名人数更是屡创新高,京津院校争相聘请武士会教师授武。李存义弟子郝恩光(1891-1923,擅使剑法和形意拳,近代第一位在日本授拳的国术家)则被叶云表邀请到日本成立武士会东京分部,专授形意拳。
随著开支日趋庞大,习武者又是象征式缴费居多,武士会曾一度陷入财困。但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武士会很快便摆脱危机,并在几年后迎来了历史巅峰。1918年,李存义弟子李星阶(1879—1948,“定兴三李”中的老二,河北派形意拳宗师)利用天津博物馆展览大会的契机,召集了300多名武术家来津表演,进一步扩大中华武士会的影响力。期后,他又率队参加北京举行的“万国赛武会”,击败俄国人康尔泰(关于是次比武性质,详见《学功夫 打洋人》一文),大大提升民族士气,中华武士会顿时成为了全国武人的代表,风头一时无两。
可惜的是,武术界的力量终究敌不过时代洗礼。20年代的军阀混战,令政府要员经常更轶,天津亦长期沦为驻军地区,武士会根本难以聚集人材和筹募资金。战乱期间,接替李存义职务的李星阶曾经与精武会合作,举办了一场甚具规模的武术汇演,但始终难复当年勇。
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完成北伐,重新取得了全国管治权。同年,以张之江和李景林为首的中央国术馆在南京西华门成立,河北省国术馆请亦紧接出台。最后,李星阶顺应潮流,接受邀请担任河北省国术馆的“教育科主任”。中华武士会正式完成历史任务,部分教员进入中央国术馆、河北省国术馆、天津国术馆等机构。其他人则成立新的武术组织,或以独立身分继续传扬国术。
主要参考资料:
杨祥全。2013。《津门武术》。中国内地: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