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术与国学

撰文: 武备志编辑团队
出版:更新:
《孙禄堂武学录》上的高阶心法,处处见到道教符号

凡是练国术的,都总要碰上一点国学。以道学为基的形意、八卦自不消说,即便是自诩摒弃套路的大成拳,也得借鉴禅学阐明拳理。对许多拳学大家来说,传承中国文化远比抟击技巧重要。毕竟拳脚会随年华老去,而思想文化则能代代相传,为宗师立下不倒传说。

常言“重文轻武”,却想不到最后挺起国术的那根稻草,就是“文”。

“国术是中华民族所固有的国粹”

要考察国术与国学之间的关系,可以先看看梁启超在1904年所写的《中国之武士道》。在这部著作中,梁启超表明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并不为日本专属。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便已经有非常浓烈的尚武侠客精神。究其根本,可以归纳成两点:一,爱国爱民;二,尊长爱幼。这种将武术与民族情感扣连的作法,不仅影响了几辈武人,亦为国术的性质从此定调。

1926年,当国民政府决定为国术正名时,中央国术馆创办人——张之江写道“国术是中华民族所固有的国粹、国宝,应将其由民间推向上层”。而翻开其时的国术著作,许多武家都会把国术类同于体操,即武术的最重要作用在于强健民族体格。国术的原始功能、文化底蕴,倒在其次。

脱不开的传统语言

撇开强国强种的宏大愿景,要令传统武术抛弃国学的语言,著实是个艰巨任务,毕竟国术本身就包含著着很多传统思想。以形意拳为例,它的基本拳式:劈、崩、钻、炮、横,便是用五行命名。至于它的晋升途径,则是借道家的“炼精化气”学说作台阶。每当内家拳师描绘武学高深处时,亦往往都会用丹道语言加以润饰。“先天真气”、“金丹入腹”、“玲珑透体”等宗教词汇,便往往出现在老拳谱的总结处。

这种特殊的“操作方式”,许大程度是基于时代因素。始终古时对人体结构的剖释有限,又没有现代的运动科学作补充。要令习者明白拳术个中的道理,并构建一个完整体系,惟有以拳师自身的感受出发,再辅以各类扎根中国的理论如中医、哲学、道家学说等。可以说,这是传统武术在历史进程中,一个无可回避的阶段。

现在问题是:这个阶段是否应该过去了?

打破国学的国术

时至今日,各类运动科学发展蓬勃,对人体工学的理解亦比过往清楚得多。更重要的是,国术已经卸去了各种民族包袱。习练国术者,实在无须要死抓着国学不放。就算真要套用传统语言,也应该用现代的视角加以阐述,这样才能达致继往开来。

事实上,真正的国术,素来都是秉承这种思维路向。明清年间的经典武学著作,如《手臂录》、《剑经》、《拳经捷要篇》等,虽然都在一定程度用上等玄学字样,但却在内文处点明清楚其中的搏击内涵。例如阴阳,实则就是左架与右架、前手与后等组合的代名词。至于民国年间的宗师,也不见得会如实遵从易理授拳。再以形意五行拳为例,若然真拿五行属性较真,那劈拳(金)必定尅崩拳(木)、钻拳(水)必定尅炮拳(火)。形意拳不就成了一个破绽大开、变化稀少的无聊拳术?足见在五行八卦之外,必有另外实在意义,否则这些拳法绝对不会成为武学经典,百年不衰。

结语

武术是一种会随历史演变的学问,国术也自不例外。的确,它会在某个时空郁固在自身的语言,但随时间推移,它必须建立出一套更有效与世界沟通的方法。

无论如何,民族形式都不应该成为一种凭空胡诌的造神工具,更不可以借此来回避国术在现代武术界上的责任,这相信是所有国术家都必须谨记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