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卫术|居英教练拍片教防抓衣被质疑 8大防身技术要点需留意
英国伦敦近日发生女子凶杀案,于是一名教练拍摄自卫术影片,希望观众能够以此“傍身”,然而影片却引起大量武术界网民的质疑。到底当我们看到自卫术教学片时,有什么地方需要留意呢?
▍居英教练拍片教自卫术,反被群起而攻之?
在3月3日晚上9点,住在伦敦南部的Sarah Everard 于回家途中失踪,一周后警察在伦敦东南十公里外找到她的遗体,她已经被绑架杀害。事件轰动英国社会,并掀起一场反抗针对女性暴力的社会运动。
近日,一名搏击教练有见及此,于是拍摄了一段自卫术影片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希望示范一些简单自卫卫动作,让观众学习傍身。
片中教练示范如何应对被对方抓衣的情况。首先把同边手手肘提高,然后压向其关节位,再踏步上前以另一只手肘击对手的头部或胸口,最后再补上一记肘击。
影片公布后在网上武术论坛引起热烈讨论,有网民认为“出于好心拍片,多谢佢有心设计动作帮人”,但更多的是技术上的讨论:体型差异、招式成功率高低、合理程度等等。
▍对自卫术影片的态度
就著武备志立场,我们对自卫术片一向抱持严谨的态度。我们一方面害怕会有人看了某些片段,在没有专业训练下,过份高估自己的能力,以为自己能处理袭击,最终导致更加恶劣的结果。但另一方面,如果在不能逃走,或者对方只是想伤害你的情况下,这些片段能发挥些微的功用,从而保护到0.01%的人的话,这些片段就值得分享。
本文无意针对上述个别影片作出评论,反而希望透过笔者自身经验,提出一些自卫术教学片背后需要留意的要点,帮助大家基本分辨到有什么东西不应尝试,或应该多加留意。
▍防身术片背后的留意要点
(1)避免冲突,逃生为先,量力而为
很多人会以为防身术是应对街头危险的技法,但其实当中更加重要的,反而是事前如何避开冲突,例如提高警觉、避免独处、避免到较危险的地方等,再来就是加强日常锻炼以备不时之需。
防身术中最基本及最为重要的目标是“求生”,永远有机会走的时候就走,暂时无法离开则设法“降低伤害”及“提升逃生机会”。若是有需要保护的人时,更要兼顾行为对“需要保护的人”的后果。
有时候投降示弱并不可耻,损失财物总相比失去性命只是小事。钱跟性命,不难作出选择吧。
(2)单看影片绝对无用,必须配合重复练习
我们必须认清所有自卫术教学片的本质:用作展示某些技术动作。任何人单凭观看影片都不可能完全掌握当中技术,更遑论要在现实情况电光火石间准确使出。
即使动作上能够模仿得到,但实际应用时的情况跟练习不尽相同,不同距离、时机、反应都足以影响技法成效,还未加上面对压力时的心理影响。要成功使用正确防身技术,背后必须经过大量练习,才可提高成功逃生机会。
(3)一击必杀/打击要害的迷思
在不少防身教学中,往往会教习者作出一些打击要害的攻击作为“必杀技”去逃生,例如︰插眼、打击裆部、扯击耳朵等等。
插眼威力固然强大,而且效果显著。那么是否证明我们只需学会“插眼”便可,不用其他技法呢?
笔者认为插眼当然是有效的防身技术,但并不宜作为主力技法,反而更应作为逃脱过程的辅助技法之一,做到效果当然最好,但没有效果时亦要马上混合其他技法使用。
插眼技法亦有其有效使用距离,影响到插眼的成功机率。例如在拳击距离中,要准确插中互动对手的眼睛是相对困难的事,绝非一般人看看影片便能掌握的技术。假如一个人连以拳头击中对方头部都有困难时,叫他只用插眼亦不会有任何效果。
另一方面,经常有防身术会教人在近身距离下挖眼,例如被抓住手或衣服的距离下,以作为逃生的手段。诚然,近身距离插眼的成功率会大增,但亦不是万全之策。因为现实情况下,一般人的心理动作上未必准备好,一来会影响准确度,二来未必有决心去伤害别人,假如插眼落空反而会激起对方猛烈攻击。而且你可以插眼时,对方也可以插眼,而且他的主动性或位置可能更具优势。
始终在现实情况下,对手绝不会因为一招而定格,亦绝不会照练习次序出现。即使技法再有效都好,也会有失败的时候,对方被击中亦不会马上“当机”,他还是会挣扎会有剧烈反应。因此习者需要透过不断练习,把不同技术化成身体反应,更重要的是必要时有全力挣扎的心态。
(4)打击为主?防守为主?
纵使打击未必有击倒能力,为何它总是出现在防身教学中呢?
打击是一柄“双刃剑”,有效果时可以增加逃生机会,但同时亦可能刺激对方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当大部份读者都是新手、未有正式训练,甚至是平常连运动都不多的市民,主动出击并非他们身体及心理可以承受的。出击的时机错了,或者出击的力度不够,可能招致更严重的伤害。在情况容许下,专注防守同时找机会离开现场更为安全。可是当对方持伤害意图,或被困于无法轻易离开的环境时,单纯防守并不能成功突围,于是我们便需要掌握一定的反抗能力。
很多人以为防身时的打击是为了击倒、制服对方,但其实就连职业拳手都未必能够在比赛轻易打出击倒时,更何妨是一般业余习者。笔者认为防身术中的打击,比较多是作为分散注意力的手段,在对方受痛、失去重心或短暂失去注意力之际,争取机会逃走。
此处特别需要留意的是,防身技术当中并不只有实际肢体技术,还有一些软技术︰利用环境、言语、态度、策略,以事前降低冲突机会,并提升平解决机会;事后分散对方注意力,增加反击效果、逃生成功率。
(5)“实测”是验证技术效用的唯一方法
不同教学都有各自的技术手法应用其中,有的会像文初教练般利用某一武术动作为基础,有的会利用擒拿关节技去反制对手。大部份教学片在示范时都会以慢动作进行,而且攻防双方都会互相配合动作,原意是清楚说明动作细节。
但防身术跟学习搏击运动一样,当你学会基本技法后,并不代表你可以真正在搏击当中成功使用出来。因为对打情况中,对方不会跟你互相配合,亦不会完全按照你想像的方式攻击,真实搏击是双方之间的互动,距离、节奏、时机、进退攻防瞬息万变,变幻莫测,拳手的身体素质、反应、技术都会影响到搏击表现。
因此,我们要验证防身术影片中的技法是否合理有效,或者真正应用效果如何,唯一的方法便是进行“压力测试”,即是具有反抗性、非配合套照的对抗练习,尽可能地模拟现实应用情况。当然我们无法完全复制所有现实情况,总不能以真刀真枪来进行测试,亦不可能真的插瞎伤害练习伙伴,但至少透过压力测试,我们可以筛选出一些过于理想化、过于复杂,其至是不切实际的技法,同时了解到自己对技术的掌握程度。
(6)忽略使用者自身的能力程度
不少防身教学片都会忽略使用对象及对手的能力程度。当大部份读者都是新手、未有正式训练,甚至是平常连运动都不多的市民,主动出击并非他们身体及心理可以承受的。出击的时机错了,或者出击的力度不够,可能招致更严重的伤害。
我们看过有人说面对短棍时要“入身用上勾拳”,入身避棍头是可以的,但普通市民真的能打出足以迫退对方的上勾拳? 就算击中,未经训练的拳骨,也有骨裂的危险,这正是裸拳的问题。
一般人并不具备足够打击能力,有些甚至连基本体能、身体协调能力亦欠佳。因此大家在观看防身术教学时,必须留意自己跟片中示范者的能力差异,切忌以为片中人做到,自己便必然做到。
所以,笔者建议大家,与其在网上观看防身教学片,倒不如认真学习一种具搏击对打练习的武术或搏击运动,由教练亲身指导,逐步掌握肢体对抗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心理上的对抗意识。
(7)搏击跟防身差异
有些影片会直接把武术技法直接当成防身来教,例如把MMA的擒抱、巴西柔术的地面技术直接应用于防身当中。但是我们必须知道,搏击运动跟街头防身之间存有一定差异,当中更会影响到武术技法的效用。
大部份搏击运动在比赛时都会以手为主,以体重划分量级,在指定比赛场地中进行1对1的搏击竞技,并有拳证按照竞赛规例执法,保护双方拳手。然而街头情况跟搏击比赛截然不同,你可能同时面对多名敌人,敌人可能会中途加入,敌人或者收藏著兵器,地面可能湿滑不平,四周可能充满障碍物,对手体型可能比你巨大等等。
面对以上变数时,我们便需要选择适当的技术去应对。例如对手只有一人时,摔寝技会是不错的技法来降低对手对四周造成的伤害,以争取时间让其他人逃生及求助。但假如对方人数占优时,主动缠斗倒地反而会轻易遭到包围。在狭窄的小卷中,不易施展摆拳、回旋踢等大范围拳脚技,反而应以直线打击为主。假如地面湿滑,使用打击技便需加倍小心,避免失平衡摔倒在地。即便是有搏击根底的人,建议亦学习一门较为泛用的兵器学习,以备不时之需。
另一方面,学会善用身边环境及工具亦十分重要。就一般人而言,手上有工具协助时一般效果会比空手好,尤其在抵抗打击及心理抗压上。例如在挡格敌人打击时,空手挡格通常需要较高技术、心理、时机距离掌握,而且较难完全避开打击冲力。由于背包挡格技术要求较低,而且不用直接以肉体承受冲击,所以更适合没有底子的人学习。又或者教导他们使用工具(如防狼喷雾、警报器等),可能比空手防身更为有效。
(8)体能十分重要
因为通常这些文章都集中在技术上,所以没有说体能也很合理,不是什么问题。只是在这儿特别提起,是因为体能很重要。所有基本动作都要有一定体能才能做到,逃跑亦是要体能的,在那种荒乱的场景中,体能消耗很大,因此,别忽视体能!请好好做基本的体能训练,平常多做运动一定是好的。
【包括香港在内,现时世界各地都有不少的武术爱好者,尝试重塑大枪技法。他们的不少技法,便是取材自《手臂录》。点击图片,观看香港八极拳协会卢韦斯师傅的示范】
你知道日本弓道中的“射法八节”吗?点击图片观看说明:
你一定好奇的“印度八大兵器”,点击图片观看文字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