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盔甲摔跤】骑士武士都懂 应对盔甲的古老技术
在游戏《For Honor》中,出现了欧洲骑士、日本武士、维京狂战士、中国武者相遇的设定。到底不同时代的战士,孰胜孰负呢?面对身披重甲的敌人,到底他们又如何入手呢?
▍盔甲的究极体:中世纪板甲
随著人类文明发展,人类逐渐掌握争战用具的打造技术,由是攻防具的演变与武术发展息息相关。防具因应兵器伤害而进化,兵器亦会因应防具变化而更进一步,包括发展出新式的兵器,改变兵器的使用方法等等。及至现代社会,不同的防具应用到各种搏击运动中,间接影响到不同武术在搏击时的技术表现。
若要举出防具表现极致的例子,相信不少人会想起中世纪欧洲的“全身板甲”(Full Plate Armour)。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身穿板甲的骑士如电影、漫画中展示般“笨重无比”、“动作缓慢”,其实板甲在设计时已经把活动能力计算在内:务求在提供保护之余,亦不会对装备者的身体活动造成过分限制。因此板甲的活动范围实际上比一般想像的还要大,可以作出大部分基本体能动作,包括快速奔跑(当然会比常人慢一些)、平躺后站立、跳跃上马、侧手翻等等。
除了以往【武备志】介绍过的破甲招式“半剑”及“杀击”,或用上破甲兵器,或攻击板甲弱点外,其实无论东西战士都会用上一种技术——摔跤。
相关文章:
半剑|手执剑刃化剑为短矛︰刺勾擒摔夺兵 克制中世纪板甲的剑技
杀击Mordhau|中世纪破甲剑技︰手握剑刃倒剑为锤 不会割伤手?
【瑞士戟与长柄大斧】欧洲中世纪的破甲兵器
【中世纪骑士】浅谈15世纪欧洲板甲的性能和弱点
▍摔跤运动的发展:
说摔跤是人类生而有之的本能绝不为过,是空手格斗中必不可缺少的元素,因此自古以来在世界上不同文明都发展出各自的摔跤文化。
摔跤跟田径一样,都可能是世上最古老的竞技运动之一。出土壁画显示,较具形式的摔跤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便已出现。早在公元前708年,摔跤便成为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竞技项目之一。
古代希腊视摔跤为一种科学、一种上帝赐予的艺术,以及对年青人最为重要的运动训练。直至公元前708年,摔跤正式成为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比赛项目,流行在希腊城邦之间。可是,在公元139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Emperor Theodosius I)禁止所有异教的游戏,并宣布终止举办奥运会。 自此,摔跤作为民间玩意一直流传。
在中国,摔跤运动在春秋时代就经已相当盛行。按北宋《角力记》记述,民间会在正月十五的上元节举行角力表演,经常会出现“万人空巷”的盛况。
除了运动层面外,摔跤更经常用作军事用途,成为必修的战斗技巧,甚至成为对付重装对手的方法之一。为何摔跤能够克制连刀剑都不怕的装甲士兵呢?
▍为何摔跤是对付装甲对手的手段?
一般而言,在中世纪对付装甲骑士会有以下数种方法。第一,针对板甲的弱点部位进行刺击。第二,以钝击兵器或质量较大的兵器打击。第三,剥夺骑士的移动力或攻击力。而摔跤技术则属于最后者。
限制对方移动力 减低对方攻击威胁
首先,金属护甲能够抵消大部分砍劈攻击,虽然可以刺击攻击板甲间的弱点,例如眼部缝隙、腋下、手肘内侧、胯下、腕甲边缘、膝盖及大腿后方等部位。可是,一来对方会刻意提防,二来在移动间攻击盔甲弱点的难度十分高。
因为摔跤是利用人体重心、关节限制来令对手失平衡倒地,所以对披甲对手同样凑效。一方面在缠抱的状态下,对方没有足够空间挥动手上的主兵器,如长剑、矛、盾等,能够一定程度弱化对方攻击。
一旦对方倒地,为了恢复站立姿势,对方手上兵器将会无效化。若上位者能加以操控对方体势,便可制压对手乘隙攻击对方弱点。而且对方在地上等同完全失去移动力,能轻易被己方包围夹击。还有在倒地状态下,倒地者即使挥动兵器攻击,亦会威力大减。
可是,使出摔跤亦同时伴随著一些风险。假如己方在防护装备上不及对方,必须闯过对方兵器攻击才能接近,进入缠抱距离。而假如己方人数少于对方时,即使成功摔倒对方,自身亦会因为失去机动力而遭到包围打击。
而且假如对方暗藏小刀或匕首,在地上混战期间,施摔者可能反被刺中要害。
最后,若自己在摔跤途中反被摔低时,以上所有反效果将归于自身,令自己陷入被压制的危机。
简言之“在战场倒地等如死亡”,战场上的摔跤技法较适用于己方人数占或单对单的情况下,而且伴随风险较高。
▍历史上东西方摔跤的军事例子
在十五世纪的欧洲,在不同的武术指南都记载著“装甲摔跤”的技法。例如成书于十五世纪三十年代左右的德国剑术指南Gladiatoria(MS KK5013) 及 成书于1459年的Talhoffer Fechtbuch (MS Thott.290.2º) 中,便展示了对付手持长剑、长枪、战斧、匕首的装甲骑士时,如何空手或借助兵器摔倒对手。中世纪意大利剑术家Fiore dei Liberi 更将摔跤定位为“所有武术之根本”,而摔跤亦是当时中世纪骑士们必须自小学习的战斗技术。
回到东方世界,先以日本为例。由于古代战场的需要,在江户时代以前日本发展出各种制服敌人的体术,如“组讨”、“捕手”等各多不同流派的古武术,这在后来被统称为“柔术”。各种摔跤技术被应用在不同武术之中,更成为对付甲胄敌人的常用手法之一。
摔跤在中国具有深远的历史,早在春秋时代就经已相当盛行。按北宋《角力记》记述,民间会在正月十五的上元节举行角力表演,经常会出现“万人空巷”的盛况。在唐朝武则天时期开始的武举制度中,摔跤便跟射艺、马枪、负重等并列为考试项目之一,成为选拔将才的要素之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满州文化中,摔跤被称作“布库”(满语:ᠪᡠᡴᡠ)。清室入主后,皇室对布库极其重视,于是便设立了善扑营(满语:ᠪᡠᡴᡠ ᡴᡳᡶᡠ ᡴᡡᠸᠠᡵᠠᠨ),选拔优秀力士进行布库训练并跟蒙古各部竞赛。善扑营在京师的壮大,不仅丰富了汉人本身的摔跤技术,亦为后世中国式摔跤的发展立下重要基准。
根据【香港手搏摔跤总会】指,跤衣的前身是旗兵的铠甲,跤衣在历朝防卫严密的宫廷更不可或缺。守护皇室要员的待卫中的“不带刀待卫”,因为不能携带兵器,亦不能穿甲,只可穿“旗铠”最外的背心、长裤及靴,赤坦上身,以示对宗主坦诚无惧的勇气,故亦有“勇士”之称。由是可见,摔跤亦成为清朝禁卫的必备技能。
总括而言,无论在古今东西方文化中,摔跤都作为军事训练之一,更是其中一种对付重装敌人的方法。可是,由于摔跤缠斗伴随著一定风险,所以一般都作为次要手段,甚少出现在战阵之中,更常见于对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