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习武系列:长者跆拳——让被忽略的年纪愉快习武

撰文: 赖家俊
出版:更新:

说起长者武术,大家刻板印象一定是长者在公园耍太极的画面。其实,只要有系统的训练和针对长者需要设计课程,长者也可以尝试更多不同类型武术。“全民习武系列”最后一章,我们为大家介绍“香港实用跆拳道协会”,一班长者在经过专业训练和用心练习后,一样可以考带升级,学习这门年青人大热的武术运动。采访:梁炜阳摄影:李嘉誉撰文:赖家俊

香港实用跆拳道协会会长陈碧就。

香港实用跆拳道协会会长陈碧就,前香港跆拳道代表队教练。十多年前在一次赴韩国比赛中,零下两三度下获会场一班长者义工热情款待,印象甚深。怎料在那天比赛中段表演,这班长者却出来打跆拳,而且有板有眼,甚具功架,及后才知悉他们是退休后才学习跆拳。虽然长者的肢体动作幅度始终不及年青人,但那份专注、气势和连贯顺畅的身手,倾力表演让陈会长一见难忘,心想香港的长者大多都只能选择习太极、八段锦等等,为何香港跆拳未有普及到长者?

于是,2009年陈会长在地方区议员协助下,开始设立实用跆拳协会,开办义务长者跆拳班。遥想早年只有七位接近七十岁的女学员,大家称他们为“七公主”,七公主与跆拳老师们走遍香港十九区表演。

长者经过肌力和平衡训练,打跆拳无难度。

段位制助长者确立目标大约教授了两年,陈会长引入分级制,把跆拳的十级制,按长者能力简化为四级制,由基础至最高段,分别为黄、绿、红,黑。修改了跆拳课程,学员会打八个套拳,是在传统套拳中抽取一些适合长者的简化版套拳。而最重要的,是针对长者需要设计课程,将套路分件若干动作慢慢教,将体适能元素加入其中,目标是该长者透过学习跆拳加强肌力,并从中做带氧运动。

“长者跆拳更加要注重安全,不能让参加者受伤。为了让学员能慢慢适应,协会先用大半年时间让长者练好肌力,能练好平衡才针对学习踢脚。而且长者跆拳不设对打,只教套拳,由下而上,有规律逐步训练,总之不离初衷:加强肌力,做带氧运动。”陈会长表示。

协会除了开设长者跆拳外,还会开设不同年龄层跆拳班,并聘请现役或退休港队成员出任全职教练,而为了让教练有收入保障,由义务教育改为收费上堂,但为了惠泽长者,长者班学费特别只收一个月约200港元。而且课堂也针对长者作息时间,例如一周两堂,均设于早上九至十点半时段,让长者凑孙上学后,来这里学习武术。而为了让长者有机会展现学习成果,让他们更有动力学习, 长者获颁授黑带会设新闻仪式,邀传媒来访,并与保良局合作,让学员去不同地方或节目表演,让更多人认识他们。

+5

推动长者武术困难推动长者学习武术,最困难的地方原来不是他们身体体能,反而是大家意想不到的地方。

“我开办跆拳长者武术时,曾落区观察一些地区太极班的情况从中学师。有时长者间会为了一些很小事不满大家,然后拒绝来上堂,这时我们做师傅便要开导他们,要让他们明白来学习是求开心,放下大家对其他同学成见。其次,来学习的学员多数是女性,因为女性较主动学习,而男性自尊心较强,故亦较被动,要鼓励他们只要肯好好学习,也会有好表演。”

陈会长表示,为了鼓励长者学习,他们教学时不会硬灌输知识给长者,而是静待长者主动提问。例如要他们单脚提腿然后放低,做的过程他们会问这样做有怎么用?总之师傅在班中角色不是最大,透过习武让大家有目标,有自信,让这群被忽略的年龄层也能获人关心。

说起困难,陈会长补充一点,是世俗人的眼光。

“我们不时遇过长者公开表演,台下有人揶揄质疑长者能力。更有甚者试过有学跆拳的观众,奚落长者黑带能力。大家成见跆拳一定是要好剧烈运动,其实跆拳也有品势比赛,长者经过训练也可以打好一套拳。”

学员感谢教练包容

(右起)长者跆拳班学员强哥和卿姐。

现年六十岁的强哥和七十五岁的卿姐是长者跆拳班的学员。强哥表示,在学习跆拳前他以为跆拳只是搏击运动,但原来也适合他们这年纪。学习跆拳后身体体能有明显改善,他也见过其他比他年长的学员体能逐渐进步,但他表示每星期只有一两堂,课余仍然要有恒心靠自己练习。而已习长者跆拳七年的卿姐刚刚做完手术,仍然继续上堂,因为教练很懂得按他们的体能给予适当休息和训练,子女也鼓励她继续学习,而有规律的上堂时间也让他有恒心迫自己要上堂。两位长者们均感谢教练包容﹐指他们经常忘记套拳,但教练仍然用心由头教起。

《全民习武系列》已到最后一个报导。武术,对不同人不同年纪均有不同需求,它可以是成年人搏击娱乐运动,亦可以是强身健体的运动。对一些团体而言,他们是几代人薪火相传的技艺,是该团体凝聚的瑰宝;对小孩来说,习武是让他们学习纪律,切实明白遁序渐进的道理;对长者而言,这是他们退休晚年后另一个让自己再有动力的目标,亦是让他们强身健体的运动。总之,武术不分男女年龄,只要用心学习,求之得法,任何人都可以从中找到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