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编周记】武术段级制 不只是级数那么简单
大家会发现无论是空手道、跆拳道、柔道,还是巴西柔术,都会以腰带颜色作为级数标示。不知大家又有没有想过,颜色带除了级数以外,还代表甚么呢?
大家好,我是编辑W。大家会发现无论是空手道、跆拳道、柔道,还是巴西柔术,都会以腰带颜色作为级数标示。不知大家又有没有想过,颜色带除了级数以外,还代表甚么呢?
段位制度历史:
段位制度最早出现于日本现代围棋,由江户时代著名棋士本因坊道策所创,以区别棋手水平的高低之用,及后其推展至将棋系统中。
在明治期间,1883年左右,柔道始创人嘉纳治五郎参考棋艺段位系统,在讲道馆开创色带段位系统。另一方面,1885年日本警视厅把剑术分成一级至八级的级位制,使段级制正式成为武术系统的一部分。
及至大正时代,武德会亦把段级制度引入剑道、弓道。及后,柔道、剑道、弓道、空手道等日本武术都分别在段位以下行级位制,而段位以上则行段位制。
时至今日,段位制度已被许多武术系统应用,如跆拳道、巴西柔术、Krav Maga、中国竞技武术(Wushu)等。近年,甚至连咏春亦出现了相应的段级系统,这引起中国传统武术界的热烈讨论。有些意见认为它是洪水猛兽,不利于武术承传;有些意见则认为是现代化的表现,有利于普及推广。
级数高等如搏击能力/武术修为高?
首先,大家一见到段级制时,第一反应通常是“级数高的应该比级数低的强”。其实在各种武术的段级制应用中,“级数”最主要功能并不是用来标示某人的实力高低,而是作为资历证明之用,以便进行各种行政、系统管理。
至于决定搏击能力/武术修为高低的职责,则通常交由“比赛”处理,透过在同一准则下作赛,来决定不同能力的高低。即是所谓的“实力高”,亦要看是在指甚么能力,在不同赛际下得出的结果亦有不同,很难单靠某一样比赛的结果便说“A君比B君强”。
从哪里最能看得出级数不等同实力呢?就是大多数采用段级制的武术,在段位晋升时一般都会加上年岁要求,而不是按比赛成绩而定。而且在初段阶段,晋段考核内容有基本规定。如剑道的升段考试中,除了要考剑道形以外,还要考申论题。初段到三段的审查项目还包括服装、礼法、姿势、基本打击、气势。四段及五段则加入了技术、实战面的审查,六段以上则加入了精神层面的审查。
其他武术亦差不多,在高段位的考试中都会加入武术能力以外的考量,而不是单单的比赛成绩。因为通常成为高段后,其身分职责通常已不再仅限于个人,而是涉及行政管理工作。
段级制可以作为武制资历认证之用,可是一旦考核制度失效,段位跟武术能力完全脱勾时却又会衍生质素参差,甚至是“学店”的问题。在技术教学方面,段级制考核能把技术分拆,给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以级数作为学习的奖励,令习者更投入习武。可是,这种以考核为重心的晋升制度,却可能使武术教学变成“考试”主导,不再追求武术锻炼的本意。更进一步而言,段级制度代表了一种权力关系,可能成为权利斗争的工具。
简而言之,段位制表面上只是把习者分级管理,但实际牵涉到的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系统,当中包括:建立统一的认证及评核制度、制订渐进式教学进程、系统化标准化各门各派的武术技法等。
未来将会撰文讨论一下段级制的种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