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从水上走上陆地的兵器:峨嵋刺
峨嵋刺套路示范
国家地理频道亦曾粗略介绍过峨嵋刺的用法,见0:43
峨嵋刺要套在指上转动,原因据说与其原初使用目的有关。相传峨嵋刺是古代水中作战的兵器一种,主要用来凿穿对人船底让其沉没。由于在水中游泳不可能穿著宽衣宽裤,用以携带兵器,故兵器因而只能带在手上,但若果手里拿著兵器,双手不能张开,就很难在水中游动,于是峨嵋刺便设计成现在的形式,让用者中指套上峨嵋刺后,既能张开两臂两手游泳,它也不会掉下来。另外,两手张开游泳时,它在手中的刺失去控制,如在使用时能迅速周整方向,就把它制成可以转动的形式,使用时可根据刺、穿、挑等招式,轻轻一拨,使其转对,以便选用最合适的握法,灵活多变。(1)由于峨嵋刺源于在水中使用,又有“分水峨嵋刺”之称,在中国古典侠义小说《三侠五仪》中,五鼠之一的“翻江鼠”蒋平,便是擅于使用“分水峨嵋刺”。
峨嵋刺到清代才作为武术项目出现,有传为峨嵋山的道长所创,但缺乏文献依据。而最早见到有关峨嵋刺作为武术项目表演记载,始于清末民初《清稗类钞》:“宣统辛亥年,拳师戴绵唐、李勤波、李春如三人表演的武术项目中有峨嵋针,即今之峨嵋刺。”
峨嵋刺与判官笔分别
峨嵋刺的设计,主要由刺头、刺身及指环组成。刺身由金属杆制成,中间粗而两端渐幼;刺头在刺身两端,多为菱形扁状,末端尖锐,形状似矛枪头,可用于取打位,有些刺头会计成三棱或六棱造型。峨嵋刺最重要是中间设有一个小圆孔,圆孔安装上一枚铁轴,可让刺身转动,让使用者套上指头时,轻易转动刺身以改变攻击动作,而快速转动的峨嵋刺亦有助扰乱敌人视线。
网上有完整的戴氏心意门峨嵋刺教学,但要注要的是,其峨嵋刺与上文的样式并不相同,用法近似于短剑。或许是心意门拳师对原初判官笔的修订
(1)苗福盛:〈峨嵋刺〉,收入《中华武术》1994年第09期。
(2)更云:〈取穴打位:峨嵋刺与判官笔〉,载《轻兵器》2017年第22期。
参考:
苗福盛:〈峨嵋刺〉,收入《中华武术》1994年第09期
更云:〈取穴打位:峨嵋刺与判官笔〉,载《轻兵器》2017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