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良:从电影重建华南武学文化

撰文: 赖家俊
出版:更新:

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将于本月5至17日,为已故香港武打影星及导演刘家良举办展览,以表扬他在香港功夫片的卓越贡献。

刘家良(1934-2013),广东新会人,父亲刘湛(?-1963)为岭南洪拳宗师黄飞鸿(1847-1924)徒孙。刘湛后来长期担任王鹏执导《黄飞鸿》武术指导,并出演林世荣(猪肉荣)一角。刘家良子承父业,自幼随父学习洪拳外,自小亦参与片场替身及武师工作,及后于邵氏电影公司与武侠片名导演张彻长期合作,最终“武而优则导”于1974年出任导演,拍下多部脍炙人口的功夫片作品如《少林三十六房》、《疯猴》等,并于2010年荣获第二十九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刘家良在动作片贡献良多,其中重要者为香港动作电影注入强烈华南文化色彩。早在张彻与刘家良合作年代,以初见这种华南文化探讨的端倪,1972年以来,张的影片开始探讨南少林的武术及传统,以及少林子弟抗清故事。

而正如影评学者高思雅指出,华南武术传统通过刘家良的口“说出来”,这个师徒传统起自十八世纪中叶福建九莲山少林寺:至善禅师、洪熙官、陆阿采、黄麒英、黄飞鸿、林世荣、刘湛而至儿子刘家良。而刘有不少作品,亦围绕对南少林的历史建构和华南文化的阐扬。刘家良不仅把这个传统说出来,还加以再“阅读”和再界定,刘在这方面的权威性无容置疑。

 

重新探讨师徒问题

其次,刘家良的动作电影,为武侠传统伦理注入新的活力,和以多变的视野探讨有关命题及武学流变。例如武侠片中的师徒关系,例如《陆阿采与黄飞鸿》中,一直以来以严师形象呈现于大银幕的黄飞鸿,刘则试图打破这种结构关系,首次将黄飞鸿以年青人和徒弟的身分出现幕前,让黄要透过一翻刻苦上训练,在身心俱得以磨练才能上进成为一代宗师。

 

写实派美学宗师

最后,刘家良的写实武打风格,为香港武打片注入一股不可忽视的动力。张彻和胡金铨的武打片年代,虽然在动作设计和视觉效果上已较黑白片年代大跃进,但武打仍脱不开京剧套路。可是,刘家良作为武术指导,为中国功夫片引入硬桥硬马,忠实呈现不同武学原貌精粹的风格,对香港电影影响甚深。及后洪金宝的动作风格,据说受刘影响不少。

刘家良谈及动作设计

刘家良曾在一次访问中提过,不同武术有不同的打法特点,应该利用不同镜头捕捉,把不同武术本来不好看的招式,拍得好看而又忠于原来形态。而为了有写实的风格,刘家良亦要求演员在拍摄前要先学习有关武术,这样才拍得好看。例如他在《武馆》(1981)中设计一幕刘家辉与王龙威于窄巷对打一幕,便充分制造环境空间限制,让北派功年的王龙威在大开大合的北派功夫特点下,如何要善用身位走动来制造攻击机构,而同时借此点出南派功夫的刘家辉在这窄巷中如何发挥其武术专长。

《武馆》剧照

作为武打电影宗师,刘家良勇于尝试,经常会将不同流派武术呈现于他的作品中,诸如蔡李佛、猴拳、螳螂拳等。刘家良在正式开戏前,均要求演员抽时间练习戏中拳法,他深信有一定武术底子训练,才能拍出好看的作品。而他在多套作品的开首片段,多会展示演员打一套拳套路,甚至乎在电影中出现如教学的形式,介绍给读者某门某派武术的特点。刘的作品,既富娱乐观赏性,亦颇忠实呈现武术流派的特点。

这次美国艺术馆展览,将展出十套刘家良于邵氏年代执导作品,其中刘亲身演出有六部。十套作品分别是《十八般武艺》(1982)、《陆阿采与黄飞鸿》(1976)、《五郎八卦棍》(1984)、《长辈》(1980)、《少林三十六房》(1978)、《少林三十六房续集》(1980)、《武馆》(1981)、《疯猴》(1979)、《烂头何》(1979)、《南北少林》(1986)。

 

MoMA展览连结

 

参考书目:
1. 香港市政局:《香港功夫电影研究》。
2. 第八届香港电影节:《七十年代香港电影研究》,2002修订本。
3. 陈墨:《中国武侠电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