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螳螂拳
北方螳螂拳起源于山东,奉即墨人王郎为创派祖师。经历过百年传承,北方螳螂拳先后发展出不同支流,除了“七星”、“梅花”、“六合”、“秘宗”外,还有今天【武备志】要介绍的“太极螳螂拳”。
太极螳螂拳创自海阳县人梁守香。他本是梅花螳螂拳传人赵珠的弟子,尔后又精研了太极拳。他将梅花螳螂拳的手法,以及太极拳的劲意合而为一,推陈出新创下“太极梅花螳螂拳”一脉,简称太极螳螂拳。
梁守香一生授徒无数,致使太极螳螂拳的传人遍布全国。海阳、莱阳、栖霞、黄县、烟台等地,俱有他的门生。至于在港澳地区的传承,则有赖于第七代宗师赵竹溪。
赵竹溪(1900—1991),山东省掖县人,本是家乡德胜镖局的镖师,自少精通太祖拳术。20岁那年,他巧遇太极螳螂传人任瑞丰和迟守进,从此便追随他们学武。艺成后的赵竹溪去到澳门谋生,并成立了“华侨体育会”。
抗日战争结束后,赵竹溪与徒弟姜密龄前往北越发展,曾在西贡堤岸精武会、崇正体育会等执教。1968年,越南政局不稳,加上姜密龄因病逝世,赵竹溪决意到香港,与弟子邝群威一同授武。他先在铜锣湾白沙道设馆,之后又在1971年迁到天后庙道鸿安大厦。
正是在赵竹溪的努力下,太极螳螂门在港澳两地开枝散叶,邝群威的弟子、著名导演徐小明,便是他的徒孙之一。按徐小明记述,太极螳螂拳与传统的螳螂拳一样,都是在模仿螳螂的基础上,加入猿猴步法,即拳谱所言的“上取螳螂爪,下走灵猴步”。而从手法上讲,两者都具备勾、搂、采、挂、刁、崩等经典技法,足见太极螳螂对传统螳螂拳的继承。
当然,太极螳螂拳的最大特色,是它糅合了太极拳的劲意。尤其是赵竹溪一代,加入了少林太祖拳及太极磨云掌的元素,使整个太极螳螂体系更趋完善。徐小明便提到,螳螂拳拥有很多技巧性的招式,以刁手为例,它主要是用勾、搂、采、挂等手法控制对方攻势,再配合低扫脚将之绊倒。
(螳螂拳有很多借力摔倒对手的技法,崩步套路便是其中一例,见9:17)
至于螳螂拳谱所强调的“手成三弯,根固枝摇”,则类似于太极拳的掤劲。透过不同的螺旋动作卸开对方来力,同时积畜力量,增大反击的力量。这些招式在“崩步”、“拦截”、“八肘”等螳螂拳经典套路中,都曾经出现,完全反映出太极拳对太极螳螂的影响力。
(除了徐小明外,危凤池师傅亦是香港太极梅花螳螂的传人之一。他示范的螳螂拳法有很多圆弧动作,他表示这与太极拳的掤劲相类似,同是“张力”的一种,见2:09)
(太极拳八劲之首,所有太极拳手法都以掤劲为基础。从动作上讲,掤劲是一种由内至外的弧线手法。练时必须手臂、腰胯撑得饱满,以此锻炼出身体的张力,对敌时就可以卸开其劲力。图中汪永泉老师示范的,便是“揽雀尾”的掤劲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