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充电介面进化史 00后一定无见过小圆头 现今主流选择是这款

撰文: 中关村在线
出版:更新:

手机发展20多年,各种配置已经换了个遍,屏幕更清晰明亮,电池更大更耐用,充电介面也更换了好几种。今天,我们就来简单梳理下充电介面的升级历程,以及USB-C介面为何能成为现在最主流的选择。

▼▼▼你见过6种手机充电介面?▼▼▼

+26

1)小圆头

在按键机时代,以诺基亚为首的一系列手机都采用了“小圆头”充电介面,也就是USB转DC介面。在这个时代圆形介面孔洞容易松动,插拔时如果太用力,就很可能导致永久损伤。而且,很多装置的圆头大小各不相同,家里如果电子装置多,可能要准备很多条线。

现如今,还有一些非智慧机用着这种插口。

2)长扁头

2007年1月,在手机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初代iPhone正式发布。该机的充电介面采用了30 pin长扁口,并延续至iPhone 4S时期,一些iPad也用的是它。这种介面可以传输资料,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容易插反导致损坏、占用机身空间大等等。

3)Lightning介面

从iPhone 5系列开始,Apple将介面升级为体积更小巧的Lightning介面。这种介面是典型的“潜力股”,可供开发的上限很高,但Apple的研发团队却迟迟没有升级、创新其资料传输协议,充电速度也保留在iPhone 14 Pro Max的27W上,充电慢也成为很多果粉转投Android阵营的一大原因。

4)Mini USB介面

相信很多朋友对Mini USB介面肯定是比较熟悉的了,这种介面曾广泛运用于小型电子装置上,包括我们学生时代常用的各种MP3、MP4、相机、行车记录仪等等,都还在沿用它。这种介面上下两端宽度有明显差异,很大原因就是为了防止使用者插反。

其实Mini USB也分为Mini A、Mini B两种形态,所支持的技术、引数也各不相同,手机用Mini B比较多。

5)Micro USB介面

Mini USB再进化,带来了Micro USB介面。其不仅插拔寿命大幅提升,高度还减半,使用更为小巧。我们手机上常见的是Micro-B,支持的传输协议升级;还有一种硬盘较常见到用到的Micro-B(3.0),接头由大、小两部分组合而成,极具辨识度。

6)USB-C介面

由于市面上产品装置的介面参差不齐,国家出台了政策,监管智能手机产品更换为最新的USB-C介面。它不仅没有插反的担忧,针脚更多能实现更高的充电功率(目前商用最快充电功率是真我GT Neo5 SE的240W),还有丰富的拓展功能,例如USB-C转VGA、USB-C转网线等等。

延伸阅读:USB介面颜色原来有意思 一眼看出不同版本与速率 最快达40Gbps

+12

【本文获“中关村线上”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