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燃新|推动好奇心和创意:不能再等了
撰文者:黄英琦Ada Wong(教育燃新主席)
年轻父母有女儿在9月将入读小一,获名校取录,满心欢喜。但在家庭饭局中,只见小朋友的母亲忧心忡忡说,好担心功课多,默书和测验多,还有一年几次的考试;不过,听说考试会由每年四次减至三次。一位过来人却“赠庆”说:少了考试,应该会有小测,怎会真的少了呢?这样的对话,相信很常见。
年轻父母有女儿在9月将入读小一,获名校取录,满心欢喜。但在家庭饭局中,只见小朋友的母亲忧心忡忡说,好担心功课多,默书和测验多,还有一年几次的考试;不过,听说考试会由每年四次减至三次。一位过来人却“赠庆”说:少了考试,应该会有小测,怎会真的少了呢?这样的对话,相信很常见。
我当时想跟这位妈妈说:不要紧张,你的6岁女儿在15年后出来工作,那时世界会变成怎样?她拥有的价值观和技能比成绩重要。我也想传给她看Future of Jobs Report。这份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除了谈及AI已在取缔多个领域的工作,也建议人类应如何装备自己,提升技能。
报告有章节讲2030技能,如下面的图表,左上角是“新兴技能”,包括要懂网络安全、环境管理策略以及设计及用家体验,右上角是2030必备的“核心技能”,计有AI及大数据、创意思维,还有好奇心和终身学习,韧性和弹性、同理心和积极聆听。左下角是将会失焦的技能,原来是“读写和运算能力”。
那三项新兴技能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却很有道理;在未来世界,人类要驾驭网络,要回应环境快速变坏,以及作决定前要思考用家角度。这些能力背后,就是最核心的创意思维。那香港孩子每天有多少时间学习新兴和核心技能?还是只停留在读写和运算?
面对教育创新,我看到有三座大山阻路,一是阻挡好奇心和创意的山,二是限制自学能力,而第三座山则是应试文化导致学习太标准化。三座大山影响孩子如何学习,及家长怎样理解教育。当标准的考核并不需要好奇心,家长就不鼓励孩子发问,反会协助他死读书了。
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和创意,孩子也有天生的自学能力。英国的印度裔教授Sugata Mitra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电脑放置到印度贫民窟,那里的孩子不懂英文和运算。孩子觉得电脑新奇,每天围著电脑,不久,就懂得开关和简单操作;几星期后,他们掌握基本英语,再过几个月,他们完成了电脑软件中的数学练习,达至小学程度,很厉害。孩子确实什么都能学,只要他们有动机、有兴趣。
因此,我会对这位妈妈续说,不如思考如何培育女儿的创意思维?这真的不能等了。若小女孩拥有学习热情,有好奇心,也让她建立同理心和鼓励自学,例如自订学习目标,AI是其小助手。这样才是把选择和空间还给孩子,是未来教育的根本,让她有能力和远见面对多变的世界。
撰文者简介
黄英琦太平绅士身兼数职,除了是一位香港执业律师,更是创意教育推动者、文化倡议者及社会创新者。
本著教育创新和创意公民社会的理念,黄英琦创立了香港兆基创意书院,为香港首所推动创意教育,培育香港新一代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学校。
自2016年,以教育燃新董事的身分,黄英琦推动及设计了《赛马会教师社工创新力量》的创新教师计划,培育老师的创新能力及实践创新教育方案。
教育燃新(www.ednovators.org)于2015年创立,为一本地致力推动教育创变的慈善机构。过去著力于教师创新领导力的培育、与跨界有心人共创并孵化创新理念、推动教育创变,以装备下一代去回应未来世界的需求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