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良:有人借“清零共存”掀对立 忧病毒未灭人已没法过活

撰文: 林剑
出版:更新:

“清零、并存”伴随疫情失控争拗不断,香港教育大学公共行政学研究讲座教授、运输及房屋局前局长张炳良,形容争议是伪命题,指有人借此制造政治分化。他称遏疫总不能松懈,但“清零”若指确诊数字归零属不科学,实际意思只是指控疫从严、切断传播链。而病毒在全球挥之不去,“与人类并存”是客观现实,并不是主观选择。

张炳良指抗疫是持久战,战术不能一成不变,长期抗疫必须依靠疫苗,而病毒不会消失,甚至会变种,形容是“常存威胁”。所以,要思考如何确保医护系统不“爆煲”,保生命同时保生计。大家接受停业及防疫限制带来短期不便,但如果“时放时收”就会增加不确定,若封关封城一年、两年,“病毒未灭人们已没法过活”。

他指香港处于抗疫瓶颈,做好本土控疫争取与内地“通关”,香港没有选择;跟外国通关,因为“共存”已成国际主流,香港也没有选择,所以必须积极考虑“终局”方案。他提到眼下疫情深入社区,单靠现行围封强检做法只是扰民,“倒不如打一场硬仗”,动全城之力及在中央支援下全民强检。

▼2.21 观塘彩荣路体育馆暂托中心接收等候入院长者▼

+2

星韩确诊暴升应对从容 反映港策略落后形势

张炳良指“清零、共存”被炒作为中西较劲,已被政治化,解释道各国抗疫策略不同其来有自,亚洲因为沙士惨痛经历警觉性较高,而内地的成效更是令人刮目相看。但变种病毒Omicron改变了两年来大家对疫情的认知,新一波疫情下,新加坡也急增至单日新确诊约2万宗,但仍然步伐井然;韩国每日确诊升至逾10万,亦调整策略集中资源到高风险者,反问“为何香港如堕沦陷之境,应变濒临失控,策略这么落后于形势?”

他指香港须改变策略,长期须强力提高疫苗接种率。短期亦不能再依靠突然其来的围封强检,认为只是徒增扰民性及不确定性,反而应全民强检,“但须以便民为本:检测快捷、避群聚轮候、结果快知、后勤化验能力充足、毋须或极短暂禁足,且做好隔离和治疗安排,免功亏一篑。”

张炳良。(资料图片)

防疫限制若成日常:病毒未灭人已没法过活

张炳良说病毒不会消失,香港须想出一条道路,既可持久,又可保生命、生计。他质疑防疫限制若是“一时之痛、短期不便,问题不大”,但若果变成生活日常,“就算政府能派钱扶助,也非长久之计。”在抗疫问题,若缺乏“终局”观,“怎样叫人们守下去?”最终势必产生骨牌效应,失业上升、消费疲弱,隔离封关祸及物流供应和商贸往来,连环反应下社会变作死城,反问“抗疫策略还怎可持续?”

他指控疫复常乃必由之路,若病疫转为可治的风土病,社会则不用慌张,生活可如常,这对于小型和外向型经济更加重要"“这解释了为何以严厉控疫见称的新加坡,去年中已提出‘Covid Resilience’(新冠复元),为经济复常铺路。”

须寻求内外通关:做到纵有感染仍大局在控

张炳良认为香港当前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在病毒持续下,既致力遏阻传播、不减风险意识、不躺平,又能做好防范和配套机制,容许生活和百业逐步复常。他指控疫不只是医疗卫生问题,医学专家不能解决政经问题,专家意见要信赖,但决策考量须多面向,进退有度视乎策略。

他指抗疫两年多,早日全面通关是经济复苏重中之重,社会不能长处紧绷状态,否则缺失将会日多。未来既要做好本土控疫,符合内地防疫政策和健康码要求;同时又要积极考虑可承受多大的输入风险,放宽互惠通关条件。“关键在于香港内部控疫能力,使纵有感染仍大局受控,不至酿成爆发,在妥善防范下维持营业,恢复社会活动,各业重获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