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回顾修例风波 叶刘:已尽力为政府解说 官员问责时辰未到

撰文: 曾蔼豪 彭焯炜
出版:更新:

因修订逃犯条例而牵起的连串风波,自去年6月9日起爆发,为香港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动荡和冲击。修例风波迎来一周年,行政会议成员、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接受《香港01》专访,回顾了过去一年的种种社会事件。叶刘形容,修例风波是一场历史性、划时代事件,“很多人都说经历这件事后,香港已回不去6月9号前的日子,香港已失去了最纯真的年代”。身为行会成员,叶刘说自问在为政府解说条例上,做得较主责官员还要多,“我做几多外媒、陆媒、本地传媒嘅访问,去到美国帮你解画㖞,自费㖞,对得你住啦”。她又透露,作为特首林郑月娥的智囊,16位行会非官守议员曾私下讨论应否总辞,认为若对事情有帮助,他们并不介意辞职,但最终却不被林郑批准。

叶刘淑仪认为,政府在逃犯条例上的解释工作相形见拙,并低估了对手实力,加上过往少用新媒体,在澄清及反驳工作上处于下风,未有及时释除市民疑虑,导致最后兵败如山倒。(李泽彤摄)

去年一场修例风波,令香港社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时间回到6月9日前的香港,叶刘坦言,最感失望的是,政府无办法及时回应市民的恐惧,“既然开头咁有决心做,但最后却没有坚持,依家陈同佳案又解决唔到,又得罪晒市民,条例最后又立唔到,造成三输局面”。她认为,市民对条例所产生的恐慌主要基于误会,若政府坚持立法,配合解说工作,市民就会明白对他们并无实质影响。

泛民主派在修例风波中,“线上线下”进行铺天盖地式的的文宣工作,叶刘同意政府的解释工作相形见拙,认为政府低估了对手实力,加上过往少用新媒体,在澄清及反驳工作上处于下风,未有及时释除市民疑虑,导致最后兵败如山倒。

“如果你有胆做,你就系唔够坚持、唔够能力去推销,如果你系早知自己做唔掂嘅,就应该早啲撤回,唔好等到兵临城下先至撤回,见到多人吹鸡就缩沙,咁样对政府管治好有影响”,叶刘如是说。

叶刘淑仪透露,行会16名非官守议员曾私下商讨应否总辞,“如果我哋辞职对整件事有帮助,我哋都冇所谓”,但最终却被林郑拒绝。(李泽彤摄)

行会曾私下商讨应否总辞 林郑拒答应​

至于为何政府不早早撤回修例,叶刘认为政府或有其历史原因考虑。作为2003年为政府力推《基本法》23条立法的主将,叶刘忆述当年也没有正式“撤回”,只是由时任特首董建华宣布“暂缓”,即使如此,及后已没有人上街,七一游行也是和平地举行。她慨叹,事态发展至今已不是因在9月才撤回修例,反而在撤回时,社会继续高呼五大诉求,就代表撤回都无用。“五大诉求根本无办法达至,边个政府可以容许特赦,你问下特朗普可唔可以?”叶刘形容,整场运动及后已经变质,有人想争取独立、分裂、推翻现有政府,已带有革命色彩,目的不再是撤回修例般简单。

作为特首的智囊团,一众行会成员在修例风波中扮演着甚么角色?叶刘说,行会各成员都曾就条文内容给予意见,“比较熟悉呢类条文嘅议员,即系我同汤家骅,帮政府解画方面都做了很多,仲多过啲官员。你知唔知我做了几多外媒、陆媒、本地传媒嘅访问,去到美国帮你解画㖞,全部自费,对得你住啦”。

她又透露,行会16名非官守议员曾私下商讨应否总辞,“如果我哋辞职对整件事有帮助,我哋都冇所谓,但行政长官话唔关我哋事,因为条例是官员主导,只不过征求我们意见,我们对此表达支持”。

修例风波影响蔓延至今,社会要求官员问责下台的声音从无休止,特别是主责的律政司司长郑若骅及保安局局长李家超。叶刘坦言,“(问责)或许系时辰未到啦,又或者政府要揾人替补都好困难,事实上这两个位置要揾人也不容易”。(资料图片)

认同郑若骅捍卫条例少 但执行官员罪不至死

修例风波影响蔓延至今,社会要求官员问责下台的声音从无休止,特别是主责的律政司司长郑若骅及保安局局长李家超。叶刘坦言,“(问责)或许系时辰未到啦,又或者政府要揾人替补都好困难,事实上这两个位置要揾人也不容易”。但她其后以自己在2003年的经验为两人辩护,“其实话佢做错也不太公平,因为是行政长官指使他们做,正如当年我推国安条例时,也有人跟我说,这条并非‘叶刘淑仪条例’,而是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批准我代表政府去推动,”认为两人只是负责执行的官员,罪不至死。

但叶刘同意,作为律政司司长,郑若骅较2003年的梁爱诗“捍卫条例上做得较少”。她忆述,当年与梁爱诗“拍住上”,直至整条条例审议完毕为止,至少开了100小时会议,“各界别叫我去解说我都有去,七间大学去了五间,中文大学更送了一条‘精忠报国’锦旗给我,传媒组织、金融界等,我全部做足工夫,自问也尽忠职守”,忆起当年,叶刘也恍如昨天般道来,可见23条一役对她影响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