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条例】暴力升级 梁美芬指不应揽炒 学者:反映制度失效
反修例运动持续近四个月,港台节目《城市论坛》讨论有关国民认同、示威者示威手法等问题。经民联立法会议员梁美芬指出,争取高度自治和普选不应使用暴力“搅炒”。她指出《基本法》45、68条承诺特首和立法会最终达致双普选,但同样是宪制责任的《基本法》23条也未立法,国家安全不能确保,认为不应只谈双普选。
公民党立法会议员陈淑庄反驳指,23条在2003年立法失败后,也有建制政党支持07、08年双普选。梁美芬随即反驳指“我𠮶时未做议员”,又对陈淑庄说:“唔好屈我。”陈淑庄认为,香港能否达致普选,最主要取决于香港和中国政府的决定,认为政府应有普选时间表和路线图,认为做法最能展示诚意。
岭南大学公共管治研究部主任李彭广分析指出,示威者是否使用暴力,涉及制度是否解决社会分歧,若制度无法解决分歧,暴力便派上用场,反映管治制度已失效,认为若停留在较低层次讨论问题是失焦。
8.5万人投票 84%人对中国人身份不感自豪
《城市论坛》在节目前一天在facebook专页发起网上投票,有约8.5万网民投票,只有16%网民表示对自己作为中国国民而感到自豪,84%人不感自豪。
香港大学学生会前会长孙晓岚指出,香港人和年轻人与中国人身份愈行愈远,近因必定是反修例运动,她指出有人把修例定义为“送中”,已反映港人对中国政权的抗拒。她又指过往在中国发生的荒谬事,近期竟在香港发生,包括警员被指疑施用酷制、称示威者为“曱甴”、记者为“黑记”、白衣人袭击市民等,这些事件亦影响港人的身份认同。
陈淑庄认为,根据港大民调过往调查,18岁至29岁对中国人身份认同不感自豪高达九成,是长期持续出现的问题,香港特区政府一直无法处理,即使中国政府予香港很多“甜头”、“方便”,但二十多年仍无法买到香港人的民心,直指“咁多年都改变唔到(身份认同),有权力嘅人应该真诚检讨下,点解无进步。”
李彭广:建制派不应把修例风波升级至国族矛盾
李彭广指出,香港人身份认同有历史因素,经过殖民地时代、国共内战、斗争,认为在讨论身份认同问题前,需认清自己在讨论的是“文化中国”、“政治中国”,还是“种族中国”。他认为,原先修例只是立法争拗,但现在变了制度争拗,甚至身份认同争拗。他指出,建制派把争拗很快升级至国族矛盾,做法不健康和无帮助,又指出中央定性风波为“人民内部矛盾”或“阶级敌我矛盾”,处理手法会有所不同。
梁美芬则重申,国民身份认同问题,反映回归后的中学教育出现问题,不只是通识科,指制度无法确保教师质素,在课堂上“讲乜都得”,教育局从来没有正视。
梁美芬:五年前占中无用暴力
对于示威者使用手法逐渐暴力,梁美芬认为五年前“占中”无用暴力,但认为争取高度自治和普选不应使用暴力“搅炒”,对任何违法行为、不论政见都应追究。她又指出《基本法》45、68条承诺特首和立法会最终达致双普选,但同样是宪制责任的《基本法》23条也未立法,国家安全不能确保,认为不应只谈双普选。
陈淑庄反驳指,23条在2003年立法失败后,也有建制政党支持07、08年双普选。梁美芬随即反驳指:“我𠮶时未做议员”,又对陈淑庄说:“唔好屈我”。陈淑庄认为,香港能否达致普选,最主要取决于香港和中国政府的决定,认为政府应有普选时间表和路线图,认为做法最能展示诚意。
李彭广分析指,2008年香港人的中国人身份认同到达高峰,08年后才拾级而下,认为这个问题需反思。他又指出示威者是否使用暴力,涉及制度是否解决社会分歧,若制度无法解决分歧,暴力便派上用场,反映管治制度已失效,认为若停留在较低层次讨论问题是失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