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指改革|五大改革增恒指波动 谭绍兴料基金不会马上行动
恒指公司选股多年来受市场质疑,未能及时捕捉港股市场的风格转变,诸如指数偏重于传统地产股以及金融股,而未有及时吸纳升幅明显的生物科技股及新经济股。终于恒指迎来五十年来最大改革,推出五大变动,到底能否扭转市场对恒指长期跑输其他区内指数的印象呢?同时,市场预期多间大型科技股如快手(1024)、京东健康(6618)及平安好医生(1833)等将有望加入恒指,又能否推高恒指后市呢?
科技股占比升 恒指波动性急增
摩通报告指出,按行业划分,相信资讯科技行业将有最大得益,料将有6只股份被纳入,权重升6.6%。反之,金融业则最受累,将有1只被剔除、权重跌8.8%。
今年以来,恒生科技指数累计升逾13%;跑赢同期恒指升幅(上升不足7%),未来随著科技股在恒指的占比提高,有望推高恒指的升势。不过,市场人士亦提醒,科技股的特色是股价急升急跌,波动性较传统股份强,因此科技股在蓝筹占比提升,实际上亦会加大恒指的波动性。
单靠改革不能直接推高恒指
投资者学会主席谭绍兴接受访问时表示,恒指大改革算是回应了市场诉求,特别是选股策略方面。不过改革能否摆脱恒指长期落后MSCI指数的局面,他直指关键不单是今次的改革内容,更要留意的是恒指公司持续履行改革方针的执行力。恒指公司必须要展现其有持续的执行能力,才能争取到国际基金投下信心的一票。
两大指标为恒指把脉
如何量度恒指能否做好反映港股市场的角色,是否有持续的执行力,他提出可以从两大指标入手,第一是留意港股十大成交最高股份,是否都能全数纳入在恒指成分股中。因为十大成交股份,反映的正正是投资市场的偏好及选择,“是市场的焦点”,如果出现十大股份中多只股份未能纳入恒指,又怎能够说恒指是反映港股呢?
本日十大成交股份中,比亚迪(1211)就是一只位列十大,却又迟迟未能成功“染蓝”的股份。早前市场已经多次传出比亚迪是“染蓝”大热,不过却多次大热倒灶。谭绍兴认为,这是反映了恒指公司的选股“情意结”。
一直以来,恒指公司选股除了建基在股份市值,是否升至纳入的门槛,同时亦依靠顾问委员会委会内的人为角度判断。他形容恒指公司以往在选股上一直有“情意结”,一些股份明明成交已经放慢、交投不再活跃,但是仍然留在成分股中,未有被剔出。
相反一些股份已经早成为了十大成交热门股份,不过却未有及时纳入。他又举例指,小米亦是其中一只,小米于2020年9月才获纳蓝筹股,不过其实早已经是市场热门关注股份。事实上MSCI指数早于2019年年初已经将小米纳入成分股。
第二个指标是追踪恒指的资金量。据统计,追踪恒生指数的ETF资金规模约为210多亿美元,追踪国企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的ETF资金规模分别约为50亿美元和3亿美元。
国际指数竞争大 料基金不会马上改为追踪恒指
谭绍兴认为,恒指作为本港旗舰指数,上述的资金规模其实并不算高。他相信,资金未能大幅追踪恒指的原因之一,是在于恒指的单一成分股上限一直处于10%,这个上限超越了国际基金的单一股份持股量,变相令基金过去无法主动地追踪恒生指数成份股,
今次的五大变动中,恒指公司终于决定将成份股权重上限由10%降至8%,谭绍兴直指将令到恒生指数由“不可投资”类别,成为“可投资”指数,8%上限更加符合国际基金的准则。
高盛料追踪恒指资金有望提高25%
对于能否马上增加资金流入量,他认为是改革是一个正面的方向,不过现时环球指数公司都在积极“抢生意”,基金公司可以选择追踪的指数多,要改变不会是一时三刻,因为基金公司需要观望恒指公司后续执行力。
对此投行高盛表示,是项变动对现时权重低于8%的股分有好处,特别是相信将会有大量资金流入同股不同权及第二上市股份,亦预期可吸引更多基金追踪恒指,估计追踪恒指产品的管理资产总值,将会由现时200亿美元提升至25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