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遭遇“最差季度” 提振内需是复苏关键
今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20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录得206,504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下降6.8%,按季下降9.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0,186亿元,同比下降3.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3,638亿元,同比下降9.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22,680亿元,同比下降5.2%。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国2020年一季度经济增长创下有季度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目前来看,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供给方面,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15日,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复工率已近100%,中小企业复工率也达到84%。随着疫情在中国境内得到控制,中国经济的供给端已经有所改善。相比之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总需求仍然低迷。
外需疲软 疫情的二次冲击将至
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中国进出口数据出现边际改善。其中,出口同比下降6.6%,降幅较1至2月收窄10.6个百分点;进口同比下降0.9%,降幅较1至2月收窄3.1个百分点。3月中国录得贸易顺差199亿美元,再度由1至2月的逆差转为顺差。
然而,3月海外需求的改善或许只是回补1至2月外贸订单的缺口。中国的疫情爆发时间较早,1至2月的停产停工积压了部分外贸订单,对3月的出口形成了一定支撑。由于海外疫情在3月集中爆发,中国面临的外需并没有出现实质性改善。2月出口增速上升的韩国、越南等国在3月出口增速明显走低,这表明,随着疫情的扩散,全球总需求正在下降。
在全球疫情得到控制前,中国经济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外需下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世界经济增长正在遭遇上世纪30年大萧条以来最沉重的打击。IMF预计2020年全球GDP增长将萎缩3%,这是大萧条以来全球第一次面临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同时进入衰退。此外,世界贸易组织(WTO)预计,2020年全球贸易将缩水13%到32%。
摩根士丹利中国(Morgan Stanley China)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认为,外需持续疲软,将给中国出口和就业带来二次冲击。邢自强预计,由于海外各国的隔离措施在三月中下旬先后升级,中国出口在第二季度面临的冲击最为明显。全年来看,中国出口增速可能会下降20个百分点,由于其对就业和收入具有传导效应,GDP增速将被拖累3个百分点。
内需不振 经济活力亟待激活
在外需疲软的情况下,中国的内需也同样不振。4月17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8,580亿元,同比名义下降19%。3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降幅虽然较1至2月份收窄4.7个百分点,但是仍录得15.8%的降幅。
在疫情的冲击下,中国的经济活动曾经一度陷入停滞,迄今也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部分企业资金链出现断裂风险,员工的工资也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都受到抑制。
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于周五(17日)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1%,为有统计数据以来首次负增长。其中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三大支柱均首次下滑,且降幅均达到两位数。此外,2020年一季度,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录得8,56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3.9%。;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录得5,08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2.5%。
“三驾马车”失速 提振内需成为复苏关键
如果无法解决投资和消费放缓导致的需求疲软,复工复产也无法将经济拉出衰退的泥潭。目前来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失速的背后是需求不振的问题。在海外需求难以控制的情况下,激活中国的内需就成为了关键。这既要求政府牵头扩大有效投资,也要求政府主动补贴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和居民,拉动消费。
新基建成投资新增长点
投资方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已经有25个省份公布了2020年重大项目投资计划,其中2020年的投资规模超7万亿元。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本轮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基建”成为政府投资新的增长点。
消费方面,消费券成为政府刺激居民消费的主要方式。目前,已有7个省20多个城市组织发放了多种形式的消费券。其中,浙江杭州发放的消费券已核销2.2亿元,带动消费23.7亿元,乘数效应达10.7倍;河南郑州首付发放5,000万元消费券,发放两日核销1,152.4万元,带动消费1.28亿元,乘数效应达11倍。
整体来看,中国经济的内部需求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毛盛勇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推动中国经济平稳运行,一定要更好地推动内需增长”。毛盛勇认为,中国的消费潜力是巨大的,“特别从消费意愿来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是比较强烈的,消费结构总体升级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