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评论】易纲的失望与无奈:中国崛起再次遭遇美国阻力

撰文: 安震
出版:更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推迟份额改革,中国央行行长易纲公开表示感到“非常失望”,崛起的中国渴望参与到国际事务中,这势必导致美国利益受损。

10月1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决策机构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第40届部长级会议在美国华盛顿结束。IMF在随后的声明中表示“由于第十五次份额总检查没有取得进展”,会议决定推迟份额改革最迟至2023年末。据《新华社》报道,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于周日(20日)表示,对IMF未能在份额改革上达成一致感到“非常失望”。

增加IMF份额是中国央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手段。(视觉中国)

中国对应投票权为6.09%

按照原定计划,IMF会在本次秋季会议上完成第十五次份额改革。改革完成后,中国在IMF的份额和投票权从第三名上升至第二名。目前,美国拥有17.46%的份额,对应16.52%的投票权;日本排名第二,拥有6.48%的份额,对应6.15%的投票权;中国排名第三,拥有6.41%的份额,对应6.09%投票权。

份额一般反映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并决定该国在IMF的投票权和对IMF的资金贡献率。因此易纲对外界表达不满时强调,份额是IMF的主要资金来源,未能调整份额比重削弱了IMF的代表性、治理能力与合法性。

在IMF内部,份额决定了成员国在IMF决策中的投票权。IMF每个成员国的投票权由基本票加上每10万SDR的份额增加的一票构成,也就是说,份额越大,可以获得的投票权占比就越高。

除了可以获得直接的国际话语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外,IMF份额还有一个最直接的作用——获得贷款,根据IMF规定,成员国可从IMF获得的贷款数额(贷款限额)以其份额为基础。例如,在备用和中期安排下,成员国每年可以借入份额200%以内的资金,累计最多为份额的600%。特殊情况下的贷款限额可能更高。

虽然易纲的“失望”显得合情合理,但IMF份额改革失败背后是更加复杂的大国博弈。

在中国央行引导下,人民币汇率破7,汇率波动更加合乎市场预期。(新华社)

GDP为IMF属衡量指标之一

IMF份额由一个公式权重确定,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占50%,开放程度(主要衡量项目是经常项目收支综合)占30%,经济波动性(经常项目收入和资本净流动波动程度)占15%,国际储备占5%。

按照IMF秘书长林建海的说法,因为各国国情不同,对各变量占公式权重看法也有很大分歧。就以GDP一项为例,有的国家认为按市场汇率计算GDP合适,也有国家认为购买力平价更能反映GDP的规模。

众所周知,以GDP衡量,中国早已超越日本。但一方面是GDP只是衡量IMF份额的一个参考指标,另一方面,IMF理事会通常五年举行一次份额总检查,存在一定滞后性。更重要的是,任何的份额变化必须经过85%的总投票权批准,并需要所有成员国签字认可。由于美国拥有16.52%的投票权,这就赋予其实质上“一票否决权”。

换言之,中国想要在IMF争取更大的份额和话语权,还是绕不开美国。尤其关键的是,IMF份额改革最终需要美国国会授权通过。

美国国会反对IMF增资方案

早在2010年,IMF就通过了份额改革和治理改革的方案,其中,中国的份额被大幅提高。但由于涉及到总份额变化,需要美国国会增加预算,因此方案在美国参众两院和两党之间反复,直到2015年12月,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2016财年支出及税务法案,IMF于5年前通过的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被包括在支出法案中。

该项改革生效后将使IMF总份额翻番,从约2,384亿SDR(特别提款权)增加到约4,768亿SDR,并实现向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整体转移份额6个百分点。其中,中国份额占比将从3.996%升至6.394%,排名从第六位跃居第三位。美国国会诸多反对派人士正是借由IMF增资,阻挠已经通过的份额调整方案。

随著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长,成为国际秩序建设的重要参与者,理应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美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大的国际秩序受益者和维护者,应该意识到面对新参与者的冲击,国际秩序也需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