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GDP增速降至6.2% 中国经济“困局”仍难扭转

撰文: 于小龙
出版:更新:

中国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2019年二季度经济数据,当季国内生产总产值(GDP)增速6.2%,相比于上季度下降0.2个百分点。尽管,中国官方媒体称之为难得的企稳,并将下降原因归结于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但是这仍难掩盖中国经济结构性困境。

金融空转依然难以遏制,房地产相关信贷占比过多,真正实体产业投资依然不足。尽管中国政府在通过降低信贷成本、政府专项债等等手段再刺激投资,但是市场需求不足和企业利润低下依然导致中国经济增速在持续放缓。

据人民银行上周五发布的金融数据显示,6月末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1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0.9%,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是呈现逐步回升的态势。上半年金融机构对实体发放的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0.0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26万亿元。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实体经济正在逐渐恢复,企业的投融资欲望正在增强。中国政府的刺激政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然而,在结构上来看,问题却依然严峻。2019年上半年,中国住户部门贷款增加3.76万亿元,占到了全部贷款累计增加额的37%以上,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75万亿元。大量资金依旧由居民住房按揭贷款构成。仅6月份,在新增的1.66万亿元人民币信贷中就有近5,000亿元由住房按揭贷款的增长提供,约占全部新增信贷的30%。

房地产市场是中国经济的主要驱动力之一。(视觉中国)

企业短债增 中长期债减

同时,与2018年同期对比,2019年上半年企业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合计同比多增1.29万亿元。相反的是2019年上半年的企业中﹑长期贷款却不升反跌,同比少增2,400亿元。

房地产信贷和短期信贷的快速增长正在与中长期企业贷款增长乏力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这不仅反映出中国实体经济的有效融资需求依然不足,而且说明中国经济“脱虚向实”的任务依然艰巨。

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教授、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的分析,中国经济依旧在“滞涨”的阴影里徘徊。

一方面,实体产业的高风险和低利润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为了保障就业和地方政府的业绩,大量国有过剩产能依旧没有得到清理,反而随着“供给侧改革”的实施,通过垄断上游渠道进一步擡升了价格。这使得中游企业的利润进一步被压缩,尽管中国政府希望就此完成资本出清、产业升级的过程。但是随着贸易战的影响和对债务“暴雷”的担心,这个进程不得不一拖再拖。企业利润一直未能得到明显改观。

这导致了企业投资需求持续减弱,好的企业难以脱颖而出,而出于就业和债务风险等因素,中国的地方政府乃至银行系统,依然在向这些企业提供“低息”信用。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的增加值增速只有6.3%。虽然,在全世界范围内,这依然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但是对比中国政府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而言,就显得并不尽如人意。

经济滞胀是中国可能面临的一大挑战。(新华社)

资金市场流动性被扭曲

另一方面,中国房地产和金融投资的刚性兑付预期依旧尚未打破。其无风险套利空间的存在,使得大量社会资金,甚至是银行资金依然在向“虚拟”经济和“房地产”流动。尽管中国政府几乎从未放松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多次强调“房住不炒”的原则,但是资本市场和居民部门依然难以抵挡利益的诱惑。

有观点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融资渠道不畅的问题,主要源于利率双轨制,较高的政府指导贷款利率使得市场资金流动受到扭曲,使得企业实际融资成本难已下降,进而导致投资乏力,增长放缓。

然而,只要观察目前导致中国经济产生不畅顺的根本原因就会发现,任凭中国政府把利率降得如何低,只要“房地产”和“金融投机”两座“抽水机”依然在加速运转,有多少资金都会被抽干。

目前市场正处在观望状态,抑或说是僵持状态。市场资金宁可等待政策变化,也不急于进入实体经济。原本这一观望的过程可能在短期内结束。但是,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升级,在稳定就业、防止风险的背景下,整个过程徒加变数。

中美贸易战成为中国经济的输入性风险。(路透社)

随着中国二季度GDP增速降至6.2%,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显然又一次凸现出来。贸易战是否能够缓和,政府是否能够腾出手来,继续加速资本出清的进程,将成为中国经济摆脱结构性危机的关键。

目前二季度中国经济数据带来的好消息是,外贸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坏,而高科技产业的增速在大幅增长。但是,仅仅凭借这两点,难让中国扭转乾坤。也许解决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还需要时间,正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保持稳定而渐进的改革,等待科技产业的崛起,这无疑将是对中国政府和民众耐心的又一场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