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尚未降准 除了PMI反弹外还有一个原因

撰文: 迟精蕊
出版:更新:

有分析称,虽然目前来看中国央行还没有采取降准降息的动向,但是不排除在4月下旬会有行动的可能性。

3月29日中国央行辟谣“降准”的假消息后,随著3月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于3月31日出炉——达到50.5,资料远超市场预期,多家中资、外资机构纷纷预计,中国央行降准时点可能推迟。 

据第一财经报导,除了PMI反弹的因素,有机构经济学家还认为,降准并不能解决中短期基础货币收窄,且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可能已经出现新的动向:开始考虑跃过银行负债端(即基础货币)操作,而更多对银行资产端进行定向支持。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则表示,经济初现企稳迹象,短期无需货币政策加力。章俊称,更多应致力于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当然也不排除上半年依然存在降准的概率,但更多是“置换”性质,目的是为金融机构提供更为廉价的中长期资金来鼓励向实体经济放贷。 

中国的货币政策以稳健为主(视觉中国)

德国商业银行亚洲高级经济学家周浩认为,从短期资料进行分析,中国央行很难从内部找到立即宽松的理由,而支撑降准的因素可能更多来自于海外。但美联储即使降息,在目前的资料表现下,至少也要等上两个季度,欧洲经济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国,一旦中国经济企稳,市场对于欧洲经济的预期也会有所回升。

不过,彭博经济学家曲天石撰文称,据彭博经济研究分析,中国央行未来几周下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视窗正在开启。有几个因素表明降准的可能性正在上升,最终落实的时间可能会在4月中下旬。 

彭博经济研究认为,中国央行有必要向经济注入更多长期流动性。从基本面看,有必要采取这一措施支持信贷的可持续扩张以提振经济活动。此外,美联储最近的转变也为中国央行放松流动性环境提供了更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