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读】听长者讲故事 学揸筷子绑鞋带
根据政府统计处于2015年的人口推算,现时大约每6人便有一名达65岁或以上的长者,到了2064年,更会增加至每3人便有一名。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长者,退下工作岗位,年轻人甚至是小朋友,又该以怎样的态度跟他们相处?原来讲故事是一个很好的沟通桥梁,有机构特别培训一班长者为小朋友讲故事,同时学习跟他们沟通,借此打破不同年代之间的隔膜。摄影:龚慧
在书展一个小小的摊位内,一班“老友记”穿著醒目的黄色上衣、蓝色工人裤,正准备为下一场“长幼共读”作准备。他们是香港圣公会麦理浩夫人中心林植宣博士老人综合服务中心的长者义工,这天专程到书展为小孩说故事。这班老友记笑容满面,行动灵活,一边准备一边聊天打趣,完全看不出他们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家。
活动开始后,负责说故事的长者坐在一群小脑袋前面,精神十足地揭着故事书,生动地配合身体语言来说故事。故事结束,其他长者连忙搬出小桌子及自制的火锅用具,作故事的延伸活动,以游戏的形式教导小孩揸筷子的技巧。锅内的火锅材料又圆又扁,小孩难以成功用自己的方法夹到,在长者传授独门秘方后,又配合特制的筷子,小孩终能稍稍掌握,以正确的方法把鱼儿夹到自己的碗中。
注册社工及活动负责人梁敬文表示,这个活动旨在以玩乐作介入方式,让长者及小孩有更多机会互动,长者亦能透过义务工作,重拾个人价值及对自我的肯定。长幼共读是“长幼共融”计划其中一环,自2009年开始在社区推行,今年则是第5年在书展摆摊,历年来曾参与的长者已多达200人。“老人家并不是说自己的人生故事,而是说小孩子感兴趣的故事。”梁敬文说。
长者为孙儿学说故事
同是61岁的树根公公和树根婆婆夫妻档担任义工,树根公公表示,参加是为了学习给孙儿说故事:“两年前第一位外孙即将出生,我们想给他说故事,但自己又不懂,便先来学习。”经过8小时的训练过程后,他们爱上与幼儿沟通,除了给家中的外孙说故事,亦积极参加义工服务。树根婆婆参加活动后,性格也有改变:“我以前很少跟其他人接触,比较静,口才也不好,什么事都依靠丈夫帮我表达,现时透过说故事,变得比较有信心。”虽然途中树根婆婆还是有一点害羞,会拉著树根公公期待他帮忙圆场,但最后她还是靠自己,有条理地完成自我介绍。“可以服务他人,我们能重拾自信,人也变得年青了。”树根公公这样说。
“可以服务他人,我们能重拾自信,人也变得年青了。”
梁敬文指出许多日常技能都是在生活中传授,如揸筷子、绑鞋带、拿针线。但这些技能就如武功般百门百派,长辈都以自己的经验和方式传授,缺乏技巧和系统。而长者在成为义工之前,需先上8小时的训练课,学习如何具体及系统化地教导小孩。除了生活技巧的教导,长者还会学习蒙特梭利教育法,以显示他们的认真和专业。树根公公表示,本来儿子不太放心把孙儿交给他照顾:“因为他自己也有学蒙特梭利教育法,知道我也懂得后,便放心交给我照顾。”
长幼共融计划正持续性地推行,一班长者在暑假仍会继续走到各区为小朋友讲故事。详情:
https://www.facebook.com/gpstory?fref=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