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求偶】嫁个内地高富帅? 内地人准备充足Vs港人要你估估吓
婚姻也是一种人的流动方式,以爱之名,由一个家流向另一个家,由国流向另一个国,由一阶级流向另一个阶级。不过有种婚姻在流动过后继续在流,灵巧像蛇,根不必扎在某点,永远有另一条后路,它是这里独特的形态--跨境婚姻。从前说浮的是城,而今天,浮的是人。
结婚 不代表安定下来
“浮”先由一张身份证引起。28岁港男Paco娶湖南女生滚滚,定居深圳,婚后滚滚不想要香港身份证,可见的未来Paco继续两边走,赚来香港的人工回内地生活,连退休蓝图他也想好。“对于我这种能力不强的人,在香港见不到希望,年纪变大仍买不到楼,起码有条退路,退休后去老婆的家乡安乐过下半世。”他唯一困惑将来有孩子,不知道哪边生才好,孩子的身份证再一次决定“浮”的动向。“我成为了无根的人。”他说:“但对比完全扎根在香港的人,我过得叫做好一点。”
而在香港住满七年够资格拿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的“港漂”,来自江西的Jessie和深圳的国强,他们结婚刚半年,就像每一对港漂夫妻必定讨论到谁张身份证值钱,不值钱那张要换成香港身份证。“值钱根据出生地是否一、二线大城市,例如深圳、北京、上海、广州,值钱是因为教育医疗资源什么也好。例如我的身份证是江西,就比他深圳那张不值钱。”Jessie说,香港那张也叫值钱,但留一张就好了。“未来想多一条路选择,毕竟计划不了长远,如果有天夫妇俩想回内地,也比较容易。”Jessie说“漂”的状态是很多内地年轻人的状态,她由北漂变港漂,未来也许仍在漂。“我们不会讨厌‘漂’这个字,它代表灵活的身份,像either……or,两者之间。”
香港集思会(Hong Kong Ideas Centre)在2017年公布了804名跨境结婚男女的调查,其中跨境留学(24%)成为他们主要认识伴侣的方式,报告写道:“像本地男女相识般自然,多由缘份使然。”另外工作合作、交友apps等也是他们相遇邂逅的方式,如果把媒人介绍也当作缘份一种呢?它仍然是不少单身男女最后的选择,不管你来自哪里。透过媒人的观察,由两地相异的婚恋观说起,相异最后却走在一起。
关键字大不同:内地讲婚恋 港人想交友
星级之约“Dating Now”顾问叶颂民(Alvin)入行七年,2015年开始做中港婚介的服务,原因是越来越多香港女生向他查询配对服务。“她们参加过不同的联谊婚介活动,港男堆中努力过不行,就转投内地男。这批女性学历、收入和工作都不错,外表和一般女仔差不多,她们对中港婚姻的接受程度较高。”集思会的调查也特别强调这一点,港女嫁内地男的数目持续上升,升幅由97至16年大增两倍半,比率三对中港婚姻就有一对港女嫁内地男,集思会的报告写道,因为内地经济发展及学历提高等因素,令港女对内地男刮目相看,感觉他们有吸引力。
“来婚姻介绍所的内地男,条件都上乘,有的在国外读书工作回流,及得上港男。而且港女对内地男的条件和要求比较放宽,毕竟接受异地恋已经跨出一大步了。”Alvin特别提到港男港女之前在无数次配对宣告失败,存在一个症结,才让港女转投内地男,港男转投内地女。“两边都介意对方的介意。例如港女怕港男介意自己年纪较大,不够年轻貌美;而港男怕港女嫌自己无车无楼,收入不够,仔细问双方,当中不乏空间商量,不是一面倒拜金。”结果港男配对内地女生时,见到对方口头上易说话,以为她们比起配港女失败率低,Alvin说,也不一定,始终婚后有太多额外考虑,家庭观、文化背景不一样,连选什么地点置家也有麻烦,潜伏危机。“所以举办联谊多集中广州、深圳、福建,减少地域限制。”他也提到,上海人也多选择港男港女,觉得各方面,如经济、人口素质较其他内地城市更匹配。“香港人文化上倾向保守,但又自由;而内地看来开放,婚姻方面却非常传统。”Alvin说,内地顾客来找他们,就想以结婚为目标,香港人来找他们,不过图多个机会。“他们连关键字也大不同,内地人是‘婚恋’,香港人是‘交友’。”他公司曾在内地办过几场中港联谊,眼见大部份内地男女准备充足,把自己的学历证明、屋契、物业契约、联络卡片等一大堆逐张翻给你看,为自己未来的幸福积极而上进。“他们的心态不是炫耀,讲无用,要有真凭实据,他们最担心你不相信。”然而,中港联谊场上,香港人倾向表现冷漠,不让你知道我的一切,连年龄、工作,对他有没有兴趣倾向大耍太极,懒不在乎,港男港女最爱说“你估下”。
他特别说到,不少香港人仍然抗拒内地人,然而事实上,生活、工作和读书等各个层面,大家已经在一起,特别当你觉得彼此差异缩减。“跨境婚姻也未必选择香港为落脚点,香港只是工作的地方,生活未必安定舒服。”
内地:群众压力逼婚 香港:无人理你
在国内三十个城市设婚嫁中介公司的“我主良缘”婚嫁顾问艾媄程(May)告诉记者,他们已进驻香港一年,大洒金钱在地铁火车落广告宣传,六次约会以上万元计,收费不便宜,顾客对象多是单身贵族。她在内地这行头已有十二年经验,她告诉记者:“国内的人,不觉得结婚是隐私,你的婚姻即是大家的事,周围人连上司、同事和亲朋戚友都关心你,令你心理有压力,你不结都要迫到你结为止,不生都要迫到你生。在香港,无人理你,无人迫你。”她指,25至28岁是内地人普遍结婚年龄,而香港人平均30至35岁。“足足晚了十年。”她说。记者访问过一位上海女生嫁港男,她也强调这一点,事业心重的她庆幸留香港嫁港男,在内地很难逃避当家庭主妇、生孩子,从May的话听来明白多点。
May说她也曾做过港漂的婚配(她指的“港漂”是拿了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的内地人),“感觉他们被香港的婚恋观拖累,迟迟未拍拖未结婚,离父母遥远管束不了,明明条件都好。通常被父母夹上来都是来港内地人,昨晚有对福建夫妇夹了个25岁的女儿上来,担心她要到 28、9岁才生育,为时已晚,谈没久就抱头痛哭。”May解释背后的原因:“1979年中国推一孩政策,流行晚婚晚生,晚婚晚育,子女正是现在适婚的男女,一对夫妇一辈子只生养一个,唯一的生命支柱和依靠,特别担忧著子女没有另一半,没有后代,是生命之忧啊!”她说明,被父母夹上婚介公司的多数是港漂。“这现象反而在内地少见。他们学著香港人忙工作,少联谊,不恋爱又迟婚。”她指在香港居住久的港漂,反而成为两种中港婚恋观磨合最难的类型。
撰文:余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