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day Challenge】3星期不光顾连锁店:唔买ZARA得唔得?

撰文: 陈雅菁
出版:更新:

下班后,渴了便到便利店买瓶水,再到超级市场买个饭盒或是双𩠌饭,相信是不少上班族的写照。
购物是对生活的投票,一分一毫反映著你对店铺和品牌的取态,亦会对所谓的“霸权”有所影响。一切只在乎你愿不愿意花力气去改变,这次笔者尝试了三星期不光顾连锁店,困难,但未尝不可。

尝试这个挑战的原因,是因为在六年前曾访问发起“一年唔帮衬大地产商”的庞一鸣。谈及消费,他当然希望大众在消费前能三思,但亦明白如柴米油盐般的消费实在难以避免。他在著作中指出良心消费比投票更能改变香港,他亦说过:“除了减少消费,我们更可以考虑消费地点,令消费变得更有价值。”

笔者这次的挑战,当然远远比不上庞一鸣,如果要挑剔的话,我乘巴士上班已算失败。选择性消费是我在这几年都尽力做的事,做不做到,只是看你上不上心。

【第一星期】可有可无的消费 要避免也算轻松

【第二星期】难以购入食物 开始感到灰心

面对著巨人般的便利店,本以为十年不变的报纸摊档,已经愈来愈少。

我习惯工作前会带备口香糖,有天到柴湾做访问,刚好口香糖都吃光了,便打算在柴湾小店购买。柴湾港铁站邻近一个商场,里面都是连锁店,而港铁站内亦只有两间OK便利店。不熟悉柴湾的我,误打误撞下发现港铁出口旁的报纸档,却意外地没售卖口香糖。也许是因为来货贵,难以保持比连锁店低很多的标价吧。到底在不知不觉间,这些愈来愈少见的摊档起了多少变化?面对通涨,每次收入只有几块钱的档主,到底有多难挨?

因为在佐敦的独立健康食品店购入了奇亚籽,打算混合乳酪成为早餐,饱肚又可以清肠胃。但乳酪这种可食用期限短,又需要长期雪藏的食品,哪有一家非连锁店会入货?至少我想我住的区域没有。想到这里,突然有点灰心。这两个星期,我在街上渴,我可以在报纸档买水;想吃早餐,我可以在小店买面包。但如果我要长期坚持不光顾连续店,难道我的饮食习惯也要连带地改变吗?

【第三星期】衣物店减价潮 抑压物欲最煎熬

面对满街的特价标示,心痒痒得像被火烧。

挨过了那些可有可无的消费,甚至选择用清水而非乳酪去食用奇亚籽,我自以为自己像出家人般心如止水,直至我走到中环街头。因为工作关系,出席品牌下季的单品预览时,尽管心内静静似是湖水,也会泛起了涟漪。朋友都以为我看见华衣美服都不为所动,事实上是因为单价总会偏高,所以往往都是远观而没有亵玩。

回到现实,我走在中环街头上,内心实在是万马奔腾。单是短短一段的皇后大道中,Zara、Topshop、giordano ladies,还有我喜欢的COS都在打折。当食物都可以改变,如果失手在非必要的衣物上,似乎有点反智、有点失礼。物欲这个魔鬼不易对付,幸好在进店前,努力回想家中已有的衣物,再反问自己:“乜你真系无衫著咩?”总算勉强过渡。

不光顾连续店,对衣服的欲望又如何得以舒解?香港还有很多独立小店,让你找到不同风格的服饰,有的从日、韩入货,有的是自家制作。后者当然价位偏高,但剪裁较适合香港女生、质料亦较佳,可穿期较长,可以取代几件连锁店的衣物。

+3

后期:

三星期的挑战,勉强成功不全因我意志坚定,而是因为花钱光顾连锁店的是家母。试想想,我尽管带饭盒上班,内里的米,难道不是在超级市场购入?我晚上吃的饭后果,也许也是连锁店的货品。

百份百不光顾连锁店,在现代社会也许难以实行。但只要把部分消费转移往小店,除了帮助小店生存外,建立一个具竞争力的环境也指日可待。

延伸阅读:

【30-day Challenge】将手表调早半小时当jet lag 戒掉迟到恶习!

【30-day Challenge】高纤“整肠”30天:就是要朝朝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