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关系】容忍伴侣动粗以为“打者爱也” 原来是填补这种缺失
撰文: 梁苡珊
出版:更新:
“如果佢唔打我的话,我点可以知道佢爱我。”这句话是出于一个关系中被施暴的女性身上。
对于暴力,一般人理所当然会避之则吉,特别“正常关系”中讲的是爱、是疼惜,怎会舍得打自己爱的人,又怎会爱上打自己的人。当然,更多正常反应是,要是对方真的敢打你一巴,你定然会打返他十巴,然后马上骂分手。
不过,对某类人而言,有种爱是打得越重,爱得越深,即使对方打得再过份,也绝不会觉得对方有问题,真真正正的以为“打者爱也”。诚如大部份心理问题的成因,这个也跟童年或过往经历有关。
人们对于未完成、未达成的事大多都会记在脑中,直到做到了才会真的放下,我们叫这种作坚持或执著。心理学上也有个类似的现象,名叫蔡氏效应(Zegarnik effect),一日任务未完成、目标未实现,脑海中就会有个声音不断提醒自己、实现目标。一旦成功,脑中的声音就会消失。不过与我们认知的坚持与执著不同,蔡氏效应可以是无意识的。
而大部份认为“打者爱也”的人,童年多曾受虐,或经常被父母、照顾者打。长大后,他们也会倾向与暴力对待的人建立关系。如果套用蔡氏效应的解释,就是他们一直希望解决童年受的虐打,因此以这个方法重现当时的情景,再找解决方法。不为再一次落入被打的关系中,而是希望透过重新经历这种关系,再试能否找到解决方法。下意识中,他们又希望这个对象能带来与童年完全不同的结果,期望对方打够就会爱自己。正因为期望对方会为自己带来不同的结果,使他们更不会离开这种关系,抱着“或许他/她打够,就会爱我”的心态一直等下去。
爱绝非会透过伤害而呈现,遇到以上情况,最好固然是马上离开对方,保命要紧。不过身陷泥沼的人大多也是“身不由己”,没力离开,也不想离开,的确要摆脱习惯已久的思维有点难,要离开“深爱”之人更难。但至少要问问自己,什么是真的爱与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