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还是“变相啃老”? 内地“全职儿女”群体引关注

撰文: 范玉莹
出版:更新:

伴随内地青年失业率创新高,一个新型群体“全职儿女”在内地网络悄然流行。《三联生活周刊》在《全职儿女,让人尊严尽失的一份工作》中将其定义为:“一种新型的脱产生活方式,指年轻人脱产寄居父母生活,并通过付出一定的劳动换取经济支持,同时保持学习,尝试找到职业目标、考公考研上岸。”
而在现实流行的“全职儿女”群体中,亦不乏三四十岁放弃高薪工作、裸辞回家、选择不婚不育的上班族。“全职儿女”是新型职业还是变相啃老,亦引发关注热议。

据陆媒《上观新闻》报道,近日,许多“全职儿女”在短影片平台分享自己的日常。40岁的小李(化名)因母亲生病、工作压力大等原因,辞去月薪20k(人民币,下同)的工作,回家成为“全职儿子”,每天的任务是做饭、清洁打扫,闲暇时间炒股、看书,晚上陪父母散步、遛狗。父母每月退休工资11000元,每月给小李发5500元生活费。

小李表示:“以前月入两万在上海当月光族,现在需求和欲望都放低了,反而有了存款。”小李的父母亦表示,不介意儿子单身,“我们比大部分空巢老人幸福太多了”。

现居沈阳的37岁女子“花花酱”亦选择辞去工作,不婚不育,成为父母的“全职女儿”。“花花酱”接受《一条》采访时自述,父母退休后,每月工资7000多,足够一家人生活,她便没有再工作,每天给父母做饭、陪父母聊天,父母亦尊重她的想法决定。不过,“花花酱”亦表示:“有一天家里真的缺钱了,我也会出去打工。”

来自广州的27岁女生“小羊”谈到选择成为“全职女儿”,一方面是承受不了工作带来的身体消耗,另一方面是她觉得自己非常不能自洽:“我在外面因为工作需要,关心著各种议题,比如人口老龄化,但没有发现原来我爸妈也非常缺少关怀,我已经有两年对他们的生活一无所知了”,于是她选择“脱轨”,在陪伴父母的同时,尝试成为一名咖啡师。

“全职儿女”:是新型职业,还是变相啃老?

在“全职儿女”看似轻松的背后,亦有网民发帖表达不同观点:“当全职女儿,还是会感觉自己价值感很低”。也有不少网民表达了批评:“把啃老说得这么清新脱俗”、“怕就怕最后家里待废了”。不过,亦有网民表示理解:“也很好啊,照顾父母的同时兼顾自己的(单身)生活”、“这是一举多得相安少事的选择,解决了就业与养老的创新选择”。

国家统计局5月16日发布数据显示,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但是青年人失业率居高不下,其中16-24岁劳动调查失业率为20.4%,同比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为首次超过20%,也创2018年有该统计数据以来的新高。

此前,据人社部估算,今年内地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达1662万人,创近年新高。同时,大学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亦创历史新高,过去10年内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年均1300万人,“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内地掀起新型职业“全职儿女”引发关注讨论。(图 / vcg)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师、职场作家薛菲力表示,她提醒那些已经成为“全职儿女”的年轻人,要衡量自己的“上岗”时间,不要一味消耗父母的容忍和爱。同时,父母也应该适当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价值观,不能让年轻人因为有“退路”存在而失去向上攀爬的动力,只想著躲在父母的“温柔港湾”。

心理咨询师孙媛媛受访时则表示,年轻人选择成为“全职儿女”是非常能够理解的选择,看似无需工作很轻松,其实冷暖自知。社会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对这一现象的“美化”,并且不能忽视现象背后的社会因素:如青年人的就业压力、社会老龄化、以及家庭职场间的平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