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征文比赛冠军《我的县长父亲》遭指拼爹 作者:心里很坦然
周日(18日),山东省得州市作家协会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份征文比赛获奖名单引发热议,原因是一篇题为《我的县长父亲》的文章获得了一等奖。仅标题即被指“炫父”、“坑爹”。
亦有网民质疑此次评选的公正性,“是不是因为作者的父亲是县长,所以才获得了一等奖?”……结果该协会即日删除了这则消息。19日,得州市文联工作人员表示,得州作协属于民间组织,是社会团体,该征文活动评选本身“肯定合规”。
综合内地传媒报道,得州作协廉洁文化征文的一等奖4篇作品,排在最前的《我的县长父亲》引起热议。有网民表示,该文是一篇女儿讲述县长父亲清廉为民、无私奉献。不过,也有网民因该作题目与电影《夏洛特烦恼》中“我的区长父亲”相似,而嘲弄、批判该文。
公众拷问含金量、透明度
公众的质疑还包括不相信作协评选的公正、公平,以及怀疑文学作品的真实水平。比如,作品《我的县长父亲》,其标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某电影中“我的区长父亲”的桥段(以喜剧方式演绎了“拼爹”获奖)。公众基于此提出质疑,既夹杂着对获奖作品含金量的拷问,也是对于评奖过程透明度的关注。
不过陆媒《环球人物杂志》则报道,该文通过几件小事,展现了父亲于志明对家人“无情”、“抠门”、“一根筋”,却是受百姓爱戴的“好官”、“清官”。对于近期网上的舆论,文章作者于忠东在接受传媒采访时表示:“别人愿意咋说就咋说吧,咱也堵不了人家嘴,因为这都是些实事求是的事儿,我心里很坦然。”
“父亲”家里5孩没饭吃 钱捐烈士遗嘱、国家
根据报道,于志明出生于1929年,是山东省得州市禹城县人,1943年投身革命,1948年10月加入中共产。年幼时,于志明目睹过日军暴行,又深受亲人加入中共投身革命的影响,笃定他一生“跟党走”为人民的信念。1959年至1961年,于志明的大嫂饿死,大哥要饭。他自己因饥饿,营养不良,浑身浮肿,家里5个孩子没饭吃,揭不开锅。
报道指,在于志明1960年的工作日志中,第十册的第23页和24页,分别夹着两张1960年1月20日汇出的15元的汇款单和1961年5月4日汇出的20元的汇款单,收款人都是临邑陈英贤。在那个一角一分都有份量的年代,于志明却两年汇出35元——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供给制”到后来的“工资制”,35年来,于志明不惧困难坚持履行烈士任荣贵的嘱托,一直向烈士亲属陈英贤汇款,直到陈英贤去世。
报道又指,1962年,于志明平反后将复职补发的1000多元工资全部上交国家。他对家人说:“干革命不是为了自家富裕,是为了让人民群众都过上富裕日子,国家暂时有困难,补发的工资就当自己为国家做的一点贡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