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以建特区的速度兴建大学 如何从高校荒漠变成建校沃土?
今年4月,深圳市发表最新一份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1年深圳GDP总量达到3.07万亿元(人民币,下同),远超上海、湖北等大城市。
一座与北上广并驾齐驱的顶级城市,却在文化底蕴上落败,不但历史古迹少,更因为大学太少被冠上“高校荒漠”之名。踏入21世纪,深圳建大学的速度迅猛提高,更掀起世界名牌大学到深圳办学的热潮,甚至有人预言,中国最顶尖的大学迟早会在深圳诞生。
《新财富》报道,对比中国各城市的高校数量,深圳的高校数极少。北京位列榜首,全市共有92间普通高等学校,其次为湖北武汉,共有83间高校,广州、上海、重庆等一二线城市也高居榜单前列。
惟据深圳市统计公报,深圳只有14间普通高校,不仅远落后于其他一线城市,还被不少二三线城市超越。2021年,天津全市有56间大学,GDP为1.57万亿元,常住人口1387万人,平均25万人就拥有一所大学。然而,GDP远超天津两倍的深圳,大学数仅为天津的四分之一,平均126万人才有一间大学。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时,只有两间中专、一间师范、一间卫校。直到1983年1月,深圳大学才开始筹办,并于8个月后迎来第一批本科生。踏入21世纪后,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先后落地。直到今年,深圳已有15间普通高校。
高校在深圳拔地而起,深圳的在校大学生人数也随之猛增。2000年,深圳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仅有1.41万人,至2021年已有14.52万人。《深圳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深圳在校大学生数量将高达21.5 万人。
深圳建校速度虽快,但与城市发展速度相比,仍显得缓慢了些。与此同时,深圳的高校不仅数量不足,还被质疑实力不够。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动辄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名校“抗衡”,深圳选择以联合办学的方式邀请有底蕴的名牌大学到当地设立分校。
2009年,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小组探讨在深圳设立校园的可行性,翌年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订教育合作备忘录,开启深圳合作办学的先河。2014年,教育部同意正式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首批设置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和经济学等3个本科专业,分校与香港中文大学共享图书馆电子资源,录取的学生也能注册成为中大学生。
深圳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办学的成功先例被许多高校借鉴。从此,“高校荒漠”变身成为“建校沃土”,中山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等高校先后获教育部批准设立,香港大学在深圳的新校区也在筹建之中。
除了大学,深圳还吸引了许多顶尖高校设立研究生院。深圳大学城云集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多个研究生教育机构。同时,在深圳土生土长的南方科技大学,亦跻身中国“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在多个世界高校排行榜上有名,而深圳大学毕业生在深圳一众高新企业中的认可度,不亚于985高校。
事实上,深圳能快速建校,与财力不无关系。2021年,来源于深圳辖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破万亿元,达到11110亿元,比大多数城市全年的GDP高。其中,中央级收入达到6852.2亿元,相当于以一市之力贡献了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7.5%。
正因如此,深圳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可谓毫不吝啬。深圳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局长陈秋明曾表示,“2020年,深圳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预算超过200亿元,投入规模仅次于北京、上海”。
2021年,深圳大学部门预算收入为75.33亿元,胜过中科大、大连理工大学等许多985高校,其中有四分之三的收入都来自深圳市政府拨款。值得注意的是,南方科技大学的部门预算中,教育支出为33.52亿元,看似与北大清华动辄上百亿的教育支出无法相比,但南科大在校学生不足一万人,平均每个学生可分到36.96万元,超越北京大学。
除了财力,深圳高校亦不愁没有学生。根据《2021应届生就业趋势报告》,深圳是2020年本地高校毕业生留存率最高的城市,超越其他一线城市。深圳大学2021届本科毕业生中,已就业人群留深圳就业率达到79.42%,南方科技大学的占比亦接近八成。
深圳一方面留住本地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对应届毕业生的吸引力亦高于北京与上海。据中国联通智慧足迹,2021年深圳本地大学毕业人数虽然仅有4.11万人,但净流入的应届生数高达14.54万人,而北京与上海净流入的应届生数都不到8万人。
深圳许多就业岗位亦吸引源源不断的大学生。智联招聘的报告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招聘需求最多的城市依次为北京、深圳、上海、广州。从深圳湾、华强北,再到南山科技园,深圳正吸引著各式各样的人来此就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