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大学毕业坚持四川山区支教十年 助彝族学生组建乐队受好评
内地一名重点大学的毕业生,2011年毕业后毅然地前往四川凉山山区支教,到现在已有10年之久。支教期间,他教授当地单亲或孤儿学生音乐知识,为孩子带去希望。如今,他还有望培养出6个最小年纪非遗传承人。
内地“211工程高校”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而毕业于211高校的学生往往有更优的就业机会。惟2011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的刘烨龙,在毕业后不顾家人反对,只身前往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山区支教,拿著每月仅800元人民币的薪水,如今已有10个年头。
据《封面新闻》报道,刚刚到凉山支教时,刘烨龙才知道这里的孩子们大多数为少数民族,且多数为单亲家庭或孤儿,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亦缺乏自信。在这样的情况下,刘烨龙决定教孩子们一些音乐,用音乐打开他们的心扉,他给孩子们做过彝族歌曲,以及音乐教育的启蒙。
就这样,孩子们对音乐的感觉由陌生转变为热爱,一次偶然的机会,6名孩子提出想要组建乐队,刘烨龙同意后便将孩子们自编自写的歌曲发布在短视频平台中。没想到视频发布没多久就获得了1万多名粉丝的追踪,并被愈来愈多的人观看,这群孩子们亦因此收获到信心。
此后,6名孩子组建的“拾光者计划”乐队,通过参加活动而获得了一些经济上的补助,买了乐器、维持生活、交付学费。但是,亦有一些反对的声音认为,大山里的孩子学习好才是出路,不应该玩乐队。
但孩子们表示,音乐与学习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并不相矛盾,“我们会去好好读书的。”他们还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理想中的中央音乐学院或上海音乐学院。对于刘烨龙的帮助,孩子们表示感谢,并称“希望将来能够回去,教更多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刘烨龙介绍指,如今6个孩子已经可以唱近100首彝族民歌,县文化馆亦认定他们是整个凉山年龄最小的彝族民歌的非遗传承人。“有了社会上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注和支持,他们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事件登上微博热搜,网民点睇:
“这也是这个时代的浪漫英雄主义啊”。
“民歌很有感觉啊,这个老师坚持下来不容易啊”。
“真的很感动,和那些不知名大学毕业然后去山村里晃两个月镀金消费山村小朋友的,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专项计划和资金计划可以像偏远地区的孩子和老师们倾斜,他们比我们更需要社会的帮助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