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按摩App暗藏安全隐患 律师:技师顾客争议时恐变罗生门
现今网络发展迅速,市民即使足不出户,都可以透过不同渠道享受各种服务,例如点外卖、买衣服等等。
近期,内地出现了不少提供上门按摩的App,在一定程度上是方便市民,但潜在的安全隐患、色情交易、法律纠纷等风险不容忽视,极易成为市场监管盲区。
有律师指出,当技师和消费者出现争议时,这种隐蔽性强、无第三方介入的事件可能会成为“罗生门”,考验道德和法律。
《半月谈》报道,只要在手机应用程式商店搜索“上门按摩”,就有多达100个的相关应用可供下载,下载量从几十万到数百万不等,不少应用的评论数上万。在不少上门按摩App中,注册的按摩技师多为身材火辣、面容姣好的女性,也有部分应用软件提供年轻的男性按摩技师服务;大部分技师的个人介绍中,都关注长相、身材而非专业技术水平,其中不少技师的照片和影片都充满性暗示,又有“男士尊享”的特殊标签,或要求先缴交价位不等的预约“诚意金”等。
在其中一款上门按摩App支付一定金额的“诚意金”后,共有5名女性技师应约,其中一人报价精油按摩3小时要1200元。当再追问是否有其他服务时,对方则称“先按摩,现场再聊,平台不让聊”。不少App都宣称技师拥有专业资格认证,点入App后却无法查看技师资格认证。部分平台在广告中注明“长期招聘技师”,但应聘成为平台技师只需提供姓名、性别、年龄、工作经历等基本信息,并不需提供专业资格证明。
有某平台的女按摩技师坦言,上门按摩时曾受到顾客骚扰,而按摩过程中“打擦边球”的情况很常见。近期,重庆市公安局治安总队明察暗访,在调查中曾透过网上App下单邀请3名女技师上门按摩,期间询问是否能提供“特殊服务”时,其中两名女技师明确拒绝,另一人则表示“如果加钱,可以考虑”。
网络预约上门按摩暗藏诸多风险。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李怀胜、重庆市消委会投诉部主任喻军表示,相对私密的空间中,消费者与技师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都很难保障,而且一旦有侵害行为发生,很难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由于该新型服务业缺乏行业标准及责任界定,极易产生消费纠纷乃至法律纠纷,比如消费者对服务内容出现争议时,如何投诉、如何取证等都很困难。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程德安等专家称,通过App预约上门按摩作为一种新型服务方式,目前几乎处于监管盲区,将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社会问题,亟待引起相关部门重视。目前,首要之举是提高消费者与服务者的权利意识,无论是消费者抑或技师,在服务过程中都应注意留存证据,例如在提前征得对方同意的前提下对服务过程录音录像,规避法律纠纷。同时,鼓励消费者及服务者监督举报各类不法行为。
其次,要压实平台发挥主体责任。报道指,部分App设置了用户色情、暴力等敏感发言的屏蔽功能,并开通举报通道。李怀胜表示,对于他人利用平台实施犯罪的情况,平台在一定条件下需承担连带责任。因此,平台应加强对技师的资格认证及管理,同时维护技师的合法权利,还要对服务内容进行严格管理,以防走偏。
程德安指出,相关管理部门也要肩负责任,比如网信、工信部门加强对应用平台内容、流程的规范以及对涉黄内容的审查,工商、公安部门强化对平台的日常提醒和事后查处、警示,还要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设置有奖举报等,让上门按摩服务不敢走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