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学者发现古代陶片存有“字痕” 刊出研究成果后始知摆乌龙

撰文: 孙圣然
出版:更新:

近日,内地考古研究相关工作闹出一桩“乌龙”事件。从事考古与文物学术研究的研究员李维明认为,曾经于河南洛阳的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片,表面存有多个字痕,对探讨二里头文化、文字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惟中国文物报社旗下微信公众号“文博中国”回应指,“此陶片上所谓‘字痕’,为整理过程中记号笔的笔道和原器表裂痕等”。

周三(17日),“文博中国”刊发文章《夏文化|李维明:二里头遗址祭祀陶文初识》。文章中指,2000年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考古工作者在二里头遗址Ⅲ区二里头文化层中发掘出土一块不规则形残陶片(2000ⅢT4⑩:40),定为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遗物。李维明仔细观察这块陶片后认为,这不是一块普通的陶片,因为在这块陶片表面存有多个字痕。对于探寻二里头文化文字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考古发现。陶片特征为夹砂灰陶,素面磨光,陶胎较厚。表面显示字痕似不少于4个字。

据了解,李维明于1956年出生于河南洛阳,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历史学博士。曾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学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从事考古与文物学术研究。2003年4月曾在3000多年前的一段商代牛肋骨刻辞上发现第11个残存文字。

在文章中,李维明将陶片上的四个“符号”释读为:

文章中,李维明对陶片上的四个“符号”进行释读。(澎湃新闻)

在该篇文章中,李维明表示,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地层出土祭祀陶文,对探讨二里头文化(夏文化)文字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首先,这块存有祭祀陶文的陶片曾断为两块,经粘对修复后显示其上陶文字数至少有四个字。这一现象启示,以往有些二里头文化残陶片上所存单个或残缺字,存在因陶器破碎导致文辞分离的可能性。其次,陶文简要记述地点、用牲、数量、祭祀等叙事内容。从而证明二里头文化有记事文字,按照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的学说, 夏文化有文字的学术判断因此得以证实。最后,上述陶文与郑州二里冈早商文化牛骨刻辞,殷墟晚商文化甲骨卜辞文句结构近似,显示二里头文化文字与商文化文字具有传承关系,确认二里头文化(夏文化)文字是商文化文字之源。

但是,李维明的研究成果,在发布仅一天后,就被证实是“乌龙”。微信公众号“文博中国”称,此陶片上所谓“字痕”,为整理过程中记号笔的笔道和原器表裂痕等。早年整理资料过程中用记号笔划线,确有不规范之处,对大家使用资料进行研究造成了一些误导,在此深表歉意,将在以后工作中更加注意操作规范。“李先生认为二里头文化存在文字,我们赞同这一观点,将在今后的田野考古工作中更加关注有关细节”。

周五(19日),国家博物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表示,李维明在研究时所依据的是公开发布的图片资料,因此造成“误判”,整件事是一次“误会”,希望今后研究机构和考古队方面加强沟通。

二里头遗址祭祀陶文中蛇(龙)字与镶嵌绿松石龙造型比较。(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