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记者自揭长年遭家暴惹两极评价 网民:不自救值得同情吗?

撰文: 林芷莹
出版:更新:

内地前记者马金瑜,近日发表一篇名为《另一个“拉姆”》的文章,讲述自己远嫁青海后,从与丈夫过着养蜂养花、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渐变成长期遭对方家暴和出轨,但她为了孩子多次隐忍,从未报警。
事件引起舆论,不少人将马金瑜与去年遭前夫用汽油焚烧离世的拉姆相比,认为她曾受过高等教育,为何在面对家暴时一味隐忍,在烂泥般的婚姻中愈陷愈深。

马金瑜于大学毕业后投身传媒界,任职记者14年。(网上图片)

马金瑜在文中自述被家暴、诋毁和侮辱的遭遇后,网民纷纷痛斥家暴,但有不少人认为她“怒其不争”,甚至怀疑她是“卖惨”求关注、自我炒作,为其经营的土特产微店宣传。

事实上,这一切与其学历及经历有关。马金瑜于大学毕业后投身传媒界,任职记者14年,直至2012年在一次采访中遇上蜂农扎西,并下嫁于他。网民认为,与拉姆相比,马金瑜文化水平更高,人生经历更多,微博有超过5万名粉丝;相反,拉姆的文化水平低,生前直播时只有寥寥无几的粉丝,最终求助无门,一步步走到绝路。

马金瑜与牧民的合照。(网上图片)

有舆论认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在面对家暴时即使有自救机会,有发声渠道,却一次又一次选择原谅,为了孩子多次隐忍,像农村妇女一样无助,甚至为男方诞下3个孩子。

其实,任何身处家暴的人士都是不幸。无论社会地位多高,经济实力多强,在被暴力凌辱时所遭遇的无助,都是旁人无法想像。有舆论指出,社会应谴责施暴者,对家暴零容忍,而非对受害者吹毛求疵;对受害者的苛责无助于解决任何问题,只会让更多遭遇家暴的人不敢发声。

如今,家暴事件一直是舆论敏感点,网上不断有抵制家暴呼声,但家暴事件并未减少。受害者应该明白,建立在家暴凌虐基础上的绝不是爱情,容忍只会是纵容,唯有先自救才能让自己有能力救他人。同时,家暴只有零次和一次的区别,受害者更不应心存幻想,自我觉醒才能真正逃离。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