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隐不保?】App“精准推送”惹窃听疑虑 专家称不必过于担心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通报今年第二批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手机App名单,被点名的15个App中,有13个都涉及过度收集个人资料,包括“私自收集个人信息”、“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私自共享给第三方”等。
据官媒报道,事实上不少民众都遇过被“精准推送”的经历,因而有被窃听的焦虑。但专家认为,考虑到成本及法律风孩,短期内民众不必过于担心语音、上传的图片等个人私隐被收集。
来自北京的苑先生在受访时透露,自己与朋友在偶然一次的现实生活聊天时提到“椰枣”,结果椰枣第二天就出现在手机App的推送中。报道又指,除了“精准推送”外,还有不少用户发现如果在某个App中填写手机号码并接收到验证码,不久后就会收到一些推销电话。此外,不少用户对于手机App索取通讯录等资料的授权也表示疑惑。
据了解,国家有关部门现已专门组建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对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资料等现象进行专业监管。其中工作组专家何延哲在检测一款社交类App时就发现,刚安装进手机,一次都还没有打开,该款App却已经开始悄悄地向外传输数据。何延哲指,该款App并没有在私隐政策中提及此事,“而且完全是隐瞒了它的自启动的方式,自己又把这个信息传到了自己的服务器上”。何延哲认为,该款App的情况,明确是违法违规收集的一种行为。
报道引述专家指出,有问题的App获取的第一个个人资料,往往就是手机的IMEI号码,其是手机唯一的识别码,相当于手机的身份证。一旦获得标别码,App就能为“精准推送”奠定基础。此外,工作组对大量App进行测试后发现,App获取的个人资料,不仅能自用,甚至有部分App,会把资料传给第三方。无奈地,个别App内嵌入的第三方软件开发工具包超过50个,该些包括有消息推送等功能的第三方工具包,行为更隐蔽,仍为是目前监管的难点。
但何延哲认为,由于获取成本高、法律风险大,短期内民众不必过于担心语音、上传的图片等个人私隐被收集,“完全没必要用窃听这么复杂高级的手段,去针对某一个人的购物需求去做这样的事。”出现“精准推送”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用户的好友搜寻了一个商品,App知道二人是好友关系,可能就会给这些人都推送同样的讯息,结果就变成感觉上有被“窃听”。
(央视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