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管婴儿】“无主”胚胎渐增 内地胚胎库存将满 医生:不敢丢

撰文: 王兆阳
出版:更新:

自从1978年人类历史上第一名试管婴儿诞生以来,全球借助体外人工授精技术出生的人口已超800万,而目前,中国内地每年这一数字高达20多万。不过,有媒体发现,内地多个省市医疗机构无人认领的“无主”胚胎日渐增多,胚胎库库存已经近满,部分地区“无主”胚胎甚至高达六成,但医护人员出於伦理及法律考虑,不敢丢弃。

贵州一医院内,工作人员观察人类胚胎情况。(视觉中国)

据悉,在内地,一个试管婴儿周期会培育多个胚胎,医院一般筛选出两个胚胎植入子宫里,剩余的胚胎则被放入液氮罐中冷冻保存,今后若有需求,经成功“唤醒”后可再次进行移植。不过,多数患者在做完试管婴儿后就不再和医院联系,而剩余胚胎成为“无主”胚胎。

媒体发现,北京、南京、武汉、深圳、青岛等多省市生殖机构目前都面临问题:如果继续存放这些“无主”胚胎,医院很快也没有空间了。此外,保存成本高同是问题:现时一份胚胎的保存年费,从一千元到三千元(人民币)不等。这笔费用只能医院买单。

资料显示,部分地区冷冻胚胎数几年前便已过万,其中六成以上属“无主”胚胎。

有医生表示,内地几乎没有医院真正扔掉胚胎。一方面心理上抵触,另一方面,也有伦理考量。

“胚胎是人还是物,目前法律并未对其明确定性。虽然我们和病人签了关于保存多久就可丢弃的合同,但如果将来法律将胚胎界定为人,医院贸然将其丢弃可能要面临严重的后果。”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与生殖妇科中心主任郁琦表示。

湖南长沙一处冷藏胚胎库。(视觉中国)

2003年修订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人类精子库伦理原则》规定,对胚胎的处理,医院须获得夫妻双方的知情同意书。签署合同是医院应对潜在纠纷的唯一办法。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朱虎表示,目前内地法律层面是把胚胎当作“非人”。不过,“法律不解决定性问题,不会明文规定胚胎是什么。”朱虎补充道。加上中国对胚胎能否丢弃也未明确规定,许多医生担忧合同法律效力不足。

朱虎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合同模式,医学界和法学界联合起来,共同制订出一份完善统一的合同范本,医院再根据自身情况作内容调整,“不仅是胚胎去留,其他一些尚存争议的问题,例如胚胎继承权等,也应该由医法两界多沟通商讨,得出一些共识。否则做出一些错误的规定,代价会更大”。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