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美国对中国的三大误解︱专家有话说

撰文: 外部来稿(国际)
出版:更新:

10月18日,由新加坡通商中国(Business China)主办的2024年第15届慧眼中国环球论坛(Future China Global Forum)在新加坡金沙会展中心举办。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和副总统王瑞杰,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毕井泉作为主宾出席,多国官员、学者及商业领袖等700余人参与会议。
本届慧眼中国环球论坛主题为“加强多极世界合作”,讨论话题涵盖地缘政治变化、经济机遇与挑战、中国政策和新兴技术等。

CCCW创始主任李成教授,与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教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姚洋,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研究教授Frank Pieke共同主讲分议题“聚焦中国政治与经济走向”,探讨中美地缘博弈背景下的全球经济流动,以及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等。李成教授结合在美国多年的工作研究经历,围绕美国对华的三大误解展开。

香港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李成。(香港01)

误解一:中国决策更关注政治而非经济问题

李成反驳道,近一年内中国高层走访上海、义乌、济南等多地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并与当地民众交谈,这些都展现出问政于民、实事求是的作风。中美对经济的评估方式不同,不能片面讨论中国经济政策的效用。

短期政策与长期战略应当平衡看待,处理发展与安全、增长与稳定的矛盾关系一直是各国领导人长期关注的话题。

基于自身研究,李成指出在过去30年间,85%的中国领导干部有着长期基层治理经验,他们的政治生涯始于省市县级。不应低估这些人才处理经济事务的能力。

而且,观察中国近十年的发展道路就会发现,“一带一路”“双循环”和绿色发展等提法,已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事实会证明这些是前瞻性的战略布局。

港大CWWW创始主任李成教授,与新加坡国务资政交谈,右侧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毕井泉。

误解二:美国实行“脱钩”和产业转移是源于中国的政策环境转变

李成指出,外企在华面临的主要难题并非政策环境,而是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的转变。反而是西方国家实施“脱钩”“去风险”和产业转移正在对各国营商环境造成艰巨挑战。相比之下,中国的大门将越开越大。李成认为,从三中全会的“创新发展”主题里可以看出,私营部门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一直强调扩大内需,不论是“扩中”还是提高城镇化率,都将形成巨大的新消费需求。在此情景下,外商无论大小规模,都有可能迎来利好与投资合作契机。

李成强调,区域化与全球化一直是中国不可忽视的发展机遇。如果西方国家选择在此时退出合作舞台,中国则应在中东和东南亚地区寻找更多新的合作伙伴。

美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Jake Sullivan)8月27日展开为期3天的访华行程。他与中国外长王毅于28日作第2天的会晤,进行新一轮战略沟通。美媒28日分析,沙利文此行的目的之一,很可能是为最后一次“习拜会”铺路。(新华社在社交媒体X发相)

误解三:中国干涉美国内政、试图取代美国的国际地位

李成表示,中国领导层主要关注的是国内发展,而非取代美国。他认为,美国仍未习惯于直面美中关系已成为国际社会主要权力关系这一事实。至于干涉,李成以近日美国国会提出拨款16亿美元用于反华宣传为例,指出美国才是一味干涉他国内政的始作俑者。

最后,李成强调,各国只有理解了中国领导人面临的发展问题和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才能正确理解中国;只有正确理解中国,才能在与中国的政治和商业往来中实现合作共赢。他呼吁国际社会对中国市场保持开放态度,并强调国际合作与全球化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