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有意跻身强国之列 摆脱“外国公司墓地”污名之路仍长

撰文: 联合早报
出版:更新:

印度6亿多名登记选民将在今年5月选出下一届政府。印度人民党(Bharatiya Janata Party)大力宣扬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的声望,强调他取得的经济成果,为他和政党争取另一个五年任期。然而,印度一家法院近日下令释放中资企业高管的决定,再次引起外界对印度营商环境的关注。莫迪要让印度跻身强国之列,并在经济发展方面赶上中国,还有不少障碍要克服。

本文获《联合早报》授权转载;撰文:李月霞

印度一家法院2023年12月30日下令释放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维沃移动通信公司(Vivo)印度子公司的两名高级员工,印度针对中国电信公司的举动再度成为焦点,这也带出印度营商环境的问题。

在新德里举行的G20峰会上,美国总统拜登(右)、印度总理莫迪(左)与欧盟执委会主席范德莱恩(中)参加全球基础建设与投资合作会议。(Reuters)

自中印两国2020年在喜马拉雅边境发生冲突以来,新德里加强对中国公司的审查。其实,不单中国公司面对障碍。印度官方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2021年,共有2783家外国公司撤离印度,约占该国跨国公司总数的六分之一。印度《德干先驱报》(Deccan Herald)等多家媒体指出,除了未能打开对价格敏感的印度市场以外,跨国企业还面对关税壁垒等不利因素。美国国务院2021年发布的投资环境报告将印度描述为“具挑战性的营商之地”。

五年内559家外企结束在印业务

尽管消费人口庞大、经济快速增长,印度成为“外国公司墓地”的报道却越来越多。在2018年至2023年3月间,559家外国公司结束在印度的业务,数量超过新引进的469家。印度财政和企业事务部长西塔拉曼(Nirmala Sitharaman)就此解释,指一些外资是透过印度公司注入资金的。

不过,印度移动与电子行业协会主席潘卡吉·莫欣德罗(Pankaj Mohindroo)吐槽道:“坦白说,这可说是一个最不适合做生意的国家。”

印度政府常用巨额罚款、冻结存款、没收资产等手段,抢夺外国企业的商业利益。印度一些投资者因此感叹:“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

国际会计审计公司罗兵咸永道(PwC)的印度基础设施咨询服务前负责人阿加瓦尔(Manish Agarwal)指出,尽管外国直接投资仍在涌入印度,但战略投资者已敬而远之。他告诉《金融快报》(The Financial Express):“印度必须确保公私合作项目制定进度表,以及平衡的风险分担准则,合同条款也应获妥善执行。”

印度受严重空气污染问题影响,图为2023年11月9日在新德里(Reuters)

除了市场监管缺乏透明度以外,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劳动队伍技能未达要求等因素都促使外商撤离。频繁的停电断水也推高了运营成本。

市场需求取决于人口购买力。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UNFPA)数据,印度人口预计今年中达到14亿2860万。然而,庞大的人口中,也有庞大的贫困人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报告称,贫困人口在印度人口中的比率从2005年的55%下降到2021年的16.4%。可是,此前有数据估计,印度的贫困人口,加上低收入和中低收入人群多达8亿,他们好些人依靠政府的粮食补贴度日,不可能购买外资公司昂贵的商品和服务。相较之下,生产大国中国本身也是消费大国,中高收入人群约有8亿。

印度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到2030年可能会超过德国和日本,成为第三大经济体。由于以往投资不足和征地等问题,印度的基础设施仍然落后于中国,建设工作的挑战很多。总理莫迪已把加强基础设施特别是公路和铁路作为政府的首要任务。多个主要机场也相继建成新航站楼。

分析:要做世界工厂前路漫漫

多管齐下,印度政府要朝经济大国的目标进发。但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学院 (RSIS) 的兼任资深研究学者苏里亚纳拉亚纳(P S Suryanarayana)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印度不太可能很快成为“世界工厂”。目前,印度主要致力于打造现代化制造业基地。为此,印度也在寻求对外合作,可是由于中印之间缺乏互信,因此它不会与发展迅速的中国合作。

有意见认为中国与印度关系冰冷或窒碍金砖集团的发展。图为印度总理莫迪出席约翰斯堡的金砖领导人峰会。(Reuters)

新加坡国立大学南亚研究院(ISAS)客座研究教授莫汉(Chilamkuri Raja Mohan)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也指出,印度距离成为世界工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制造业一直是印度经济的弱点。20世纪下半叶,国大党政府的社会主义政策以各种限制扼杀了工业生产。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虽然走上经济自由化的道路,但这反而冲击了当地工业,因为印度国内生产成本高,难与相对廉价的中国商品抢夺市场。

莫迪在第一任期(2014年至2019年)试图通过“印度制造”计划扭转这一局面;第二任期(2019年至2024年)时,他推出广泛的激励措施,扶持一些制造业,包括半导体业。他在手机领域取得相当大的成功,并希望笔记本电脑和电脑的生产也能复制这样的成果。印度制造业获得的国际投资在这期间确实有所增长,但大部分新投资继续流向中国和东南亚。

把握人口红利是成败关键 须挖掘年轻一代潜力

根据英国经济和商业研究中心的全球经济排名,到2038年,韩国以及印度和巴西这两个人口大国的经济规模将跻身前十。

标准普尔全球(S&P Global)的数据也显示,南亚和东南亚将成为全球增长引擎。印度将在未来几年推动亚洲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预计今年达到6.4%,2026年达7%。

相对的,世界银行预测,长久以来扮演世界经济增长重要引擎和稳定力量的中国,今年的GDP增速只达4.5%。

南亚半数年轻毕业生 缺乏必要技能难就业

印度已取代中国,成为人口第一大国。印度要如何获取人口红利,是莫迪政府必须处理好的问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警告,南亚国家一半的年轻人在离开学校时缺乏必要的技能,无法找到体面的工作。

其实,和中国一样,印度的出生率也在下降,但它具有人口统计学家所说的人口动力,即人口年轻化,而且现在有如此多的育龄妇女,到本世纪中叶,人口将继续增长。

印度这个人口大国能否把握人口红利,让年轻人发挥所长,是能否造就“印度世纪”的关键。庞大的年轻人口可以加速印度的经济增长,使它有机会加入中国的经济超级大国行列。否则,大量的贫困人口可能会在国家变得富裕之前就已变老。

据新华社报道,印度在线法律服务提供商瓦基尔搜索(Vakilsearch)去年中的一份报告说:“如果印度希望充分利用改变后的世界经济模式,并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原材料供应链、他们可以依赖的市场,以及一些能带给他们商业利益的税收优惠,让他们从印度境内的贸易中获得长期利益,那么这种(年轻人技能与工作不匹配)情况就必须改变。”

学者:中印角力不断 两雄合作共创双赢

经济上,莫迪政府已制定目标,要在2047年赶上中国,并成为发达国家;政治上,也着眼于跻身强国之列。可是身为全球南方(Global South)一员的印度,在南半球的影响力却面对来自中国的挑战。

中国并没有南方大部分地区独特的殖民经历,也并非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不结盟运动一员,然而中国在南半球国家中争取影响力和领导地位的努力近来奏效,撼动了印度。

阿达尼危机:印度主要反对党议员2023年2月6日到某些国营企业的办公室附近抗议。由于这些国营企业有份投资阿达尼集团,阿达尼股价暴跌后,反对派认为是一场涉及普通民众资金的骗局。图为主要反对党青年派社运人士在新德里街头示威。(Reuters)

去年12月8日,第二届中国—印度洋地区发展合作论坛在云南昆明举行,中国被认为要把塞舌尔(Seychelles)、马尔代夫和科摩罗(Comoros)等印度洋国家拉入其阵营。为抗衡美国对其供应链的牵制,中国去年11月28日也举行了首届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邀南方共同市场国家和一带一路国家参加,后来还宣布今年11月举办第二届博览会。

相对的,印度总理已不再出席不结盟运动峰会,印度高级领导人也缺席今年在哈瓦那举行的77国集团峰会。

美国《外交事务》上星期刊登了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 JNU)外交与裁军副教授雅各布(Happymon Jacob)的文章,题为《如何阻止中国试图领导全球南方》。雅各布在文中指出,印度必须弥补过去10年减少与南半球国家接触所造成的缺失。

中印边界军事冲突后 多方面竞争一触而发

中印关系长久以来起伏波折不断。莫迪上任总理的前两年,曾陪同到访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游览萨巴尔马蒂河畔,2015年习近平则陪访华的莫迪参观西安大慈恩寺。但2020年中印边界发生军事冲突后,两国关系瞬间陷入谷底,中印领导人同框互动愈发难见,军事和外交等多方面的竞争一触即发。印度洋上的军事竞赛是其中一个后果。

2022年中印边境冲突就发生在班公湖一带。图为网上流传两军对峙画面。(网上图片)

莫汉受访时说:“中印在印度洋进行海军合作的主张在2000年代曾有过一些影响力。但此后,这两个亚洲巨人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使得这个想法变得不切实际。两国喜马拉雅边境的军事冲突加剧,在印度洋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中国寻求通过投射海军力量,来保护它在印度洋的诸多利益,印度也正在加强海上姿态,与美国建立更密切的海事合作,并借四方安全对话(Quad)来制衡中国。”

印度已表明,为保护印度洋航道不受干扰,计划建造第三艘价值近4000亿卢比(约376亿港元)的航空母舰,以维持与中国的海上势力平衡。

莫汉认为,短期内,新德里和北京之间依然会深陷海上安全困境,但从长远来看,两国必须在印度洋找到权宜之计。

分析:须携手制定新衡量指标

苏里亚纳拉亚纳也说,印度海军是印度洋地区乃至更远地区一支实力雄厚的力量。“但今天的全球战略事务并不是简单的零和游戏……中国已经是全球重要的经济和政治力量,印度已经是地区大国,中印问题必须解决,让这两个邻国能够相互信任,在世界舞台上携手合作。”

印度北部古尔冈(Gurgaon)管理发展学院教授普拉萨德 (Rohit Prasad)日前在印度经济日报《Mint》撰文,指中国和印度是新时代的领导者,负有塑造新轨迹的责任,让世界能够应对气候变化和人工智能等带来的生存问题。“它们(中印)必须制定新的指标来衡量未来的成功。”

普拉萨德认为,中印两国之间的互动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印度必须在经济活力与道德义务之间求取得平衡,踏实地选择有利于环境和广大印度人的可持续选项。同样的,中国必须塑造宽容大国的新形象,重振以人为本的儒家思想价值观。

普拉萨德说,“赶上中国”的目标激励着印度的年轻人,然而“领导者应做的是开拓新天地,不是玩追赶的游戏”。“在亚洲时代,中印两大国相互学习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