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迪对华评级展望调降:无需紧张 变与不变是重点

撰文: 陆一
出版:更新:

12月5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 穆迪六年来首次将中国债务评级展望下调至“负面”。穆迪12月6日又把包括腾讯在内的18家中国企业的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至“负面”。公布的名单中有13家央企及其子公司、两家地方国企及子公司,以及三家民营企业,分别是评级为A1的阿里巴巴、腾讯及腾讯音乐。此次涉及调降的企业还包括中国中车、中国移动、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东风汽车。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国投集团的一家子公司亦在列。

首先,许多财经类媒体以“穆迪下调中国信用评级”为标题,这是哗众取宠的错误。穆迪在报告中对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由“A1/稳定”修改为“A1/负面”,基本面并没有改变,但对未来前景表示谨慎。所以,是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

维持评级 对中国经济存量与经济实力较高评价

穆迪报告到底说了哪些内容?其实在评级报告中,有相当大的篇幅肯定了中国经济的潜力,简单概括为如下几点:

首先,渐进式改革可能提高高价值制造业的创新与技术发展,为中国GDP增长注入动力。代表性的中国高价值制造业有:航空制造(包括商用大飞机、航空材料、航空锻造件等)、轨道与交通(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等)、电子信息产业(半导体、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高端材料(碳纤维、生物医疗材料、新能源材料等)、医疗器械(CT、MCR等领域)。

其次,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强而有力的政府可以调动大量资源应对潜在经济与金融问题。说白了,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二是“沉着冷静解决问题”的经验与威望(例如在1998年、2008年两次金融危时,决策者果断调动资源、应对潜在金融风险的表现)。穆迪报告指出,在全球性经济危机若隐若现的当下,中国的这种相对性治理优势有利于及时反应、保持经济保持稳定。

图为2023年8月,北京市中央商务区内行人。(Reuters)

此外,对中国经济存量与经济实力的较高评价。穆迪认为锚定中国经济稳定的有利因素是:大量的国内储蓄降低了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充沛的外汇储备有利于遏制系统性金融风险。

因此,穆迪报告中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中国经济依然存在增长点,现有资源较为充沛,集中式的治理制度有利于应对危机,以上因素反映出中国财政和体制资源能够有序管理这一转变,中国依然具有极高的信用质量和偿债能力,穆迪再次确认了中国的A1评级(维持原级别)。

下调评级展望 担心中国经济面临的远期压力

但另一方面,穆迪将中国主权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反映出中国政府在未来所面临的财政压力及风险。穆迪报告指出中国经济面临的几个远期压力:

首先,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经济恢复不及预期——也就是说,疫情之后面临来自国外的风险挑战和国内多重因素交织叠加带来的下行压力;其次,或明或暗的地方债问题,包括地方政府违法违规无序举债的蔓延扩张和隐性债务问题;最后,房地产行业调整对地方财政的影响问题。

今年下半年以来,中国金融主管部门领导的更替基本完成。特别是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结束后,各主要金融机构都有相继谈到金融工作的一些问题。比如: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坚持精准发力、综合施策,统筹推进存量风险化解和源头风险管控”、“在债务减存量方面,努力促成化解风险、完善机制、畅通循环等综合效应”、“对地方债务风险,坚持疏堵并举,落实国家一揽子化债方案,通过多种市场化方式,支持地方政府降低债务成本、缓释偿债风险,形成风险防范化解长效机制”、“对房地产风险,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既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又大力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助推房地产向新模式转型”⋯⋯

图为2009年3月31日,位于山西省长治市的中国银行分行内,一名职员在点算人民币纸钞。(Reuters)

市场方面对于以上问题存在着广泛的担忧。而穆迪调整中方评级,也正体现了对这些行为与政策变化的顾虑。

当然,穆迪同类别的国际评级机构,原本对新兴市场国家本来就更为严苛,这是必然的。但纵然穆迪报告中表达的顾虑反映了市场普遍情绪,其对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也确实存在一种错误的悲观。举例而言,今年1至9月,外国投资者在华投资新设外资企业37814家,同比增长32.4%;再看前三季度,中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1.3%和11.8%。而投资是最能看出人们对一个国家潜力是持悲观还是乐观态度的指标之一。不知道穆迪在做对中国经济前景的预测和判断时,是否有看到这些数据,又是否思考了这些数据背后代表着什么。

此外,就是西方谈及最多的——对中国政府债务压力的错误估计。但衡量一个国家政府债务风险程度,除了要看债务水平外,还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储蓄率、债务结构等因素。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其实为化解债务问题提供根本保障。用央行行长潘功胜在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所说:“总的看,我国政府的债务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中游偏下水平,中央政府债务负担较轻。地方政府债务有两个特点:一是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投资,一般有实物资产支持,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好的正外部性;二是大部分地方政府债务主要集中于经济规模较大、经济增长较快的省份,他们有能力自行化解债务。”

需要注意的是,美国政府巨额债务都是用来拆东墙补西墙,要不就是直接被用掉了,而中国政府债务则跟美国完全不是一回事,是用在“基础设施投资,一般有实物资产支持,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好的正外部性”。

中国经济:图为2018年,中国连云港市的一个港口,一辆货车正在运送一个集装箱。(Getty)

信用评级机构的“操作”

穆迪对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以及18家中国企业的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至“负面”,并不意外。熟悉国际信用评级“玩法”就会心领神会。事实上,国际评级机构总是和各国政府都过意不去。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三大公信度最高的评级机构分别为:标准普尔、惠誉国际与穆迪。在金融业中,信用评级机构是市场中重要的服务性中介机构,其工作是评估风险,从而决定债券发行人是否能向投资人偿付所承诺的本金和利息。

相应地,评级机构的收入来源主要由两方面组成:首先,收取服务费。评级机构为借款企业提供信用风险评估报告,投资者通过评级报告了解借款企业的信用状况,从而做出是否投资的决定。两者各取所需,达成双赢。其次,收取评级费。评级机构对借款企业进行信用评估,并生成信用评级,从而增加投资者的信心投资,达到增信的效果。

理论上,评级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是评估效果,结果符合预期为上佳之选。但是,评级机构不是口含天宪的算命者,不可能完全的掌握信息,达到100%准确的预测。因而对于评级机构而言,“预测准”只是努力的方向,不能作为“KPI”的唯一依据。现实中,评级机构的生命力在于透明度。

图为2020年2月3日,一名男子走过位于中国北京的中国人民银行总部。(Reuters)

而评级机构的透明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二是独立的信用评估机构;三是严格的质量控制;四是独立的风险控制。

例如,穆迪上月亦将美国的主权信用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下调的依据分别是:国家财政状况;政治不确定性;社会两极分化;逆全球化的远期影响。在当时,穆迪的报告遭到了拜登政府的指责,美国副财长阿德耶莫(Wally Adeyemo)发表公开声明,称自己“强烈反对穆迪的调整”。

这充分说明,评级机构想要站得住脚,就必须保持透明度与独立性。评级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试想一下,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穆迪硬是先后下调了中美两个大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但这是否恰恰让全球市场更在乎穆迪的评估报告了呢?

对於穆迪作出调降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中国财政部表示“感到失望”,并对中国经济面临的三方面远期压力进行了回应。坦白说,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动态调整一个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是市场化的常规操作,此次穆迪的评估固然存在一些误判,但这份评估报告并不会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更何况,中国也善于将外部压力转化为推动问题加速解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