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反攻雷声大雨点小 “魏玛三角”谋出路 中国有何角色?
踏入乌克兰反攻的第二周,乌军在前线各处持续与主要处于守势的俄军激烈交火,其进展依然非常缓慢。乌克兰国防部的战情更新14日只报告了在各战线不足500米的推进。其他消息也显示出俄军双方在前线村庄处于互有攻守的状态。
虽然网上流传的乌军西方装备被毁片段和俄罗斯官方说法似乎夸大了乌克兰的损失,但各方大体一致分析都指出惨烈战斗了超过一周之后,乌军依然未有触及俄军的第一防线。
根据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RUSI)陆战高级研究员Jack Watling的分析,此刻的乌军有三大目标:一是与俄罗斯进行“反炮战”对垒,互相射击对方的后勤、指挥中心、监察部署和大砲;二是希望迫使俄军将后备人员推上前线,使乌军能更容易寻找到弱点,同时让乌军的潜在一点突破不会遇上新一波调来的俄军。
第二点也同时支持了第三点,即乌军正在整条俄乌前线上施加压力,以让俄军难以确定乌克兰最终的大型攻势会在哪一点发动。
大型攻势胜算不高
虽然目前乌军在前线上已用上德制“豹型”(Leopard)主战坦克、美制布雷德利(Bradley)步兵战车等本年才开始输送乌克兰作反攻之用的武器,并曾在近日的一场战役(按:所在地为Mala Tokmachka)中遭遇20架军车左右规模的损失,但乌军的大型反攻其实并未开展。
前美国欧洲陆军司令Ben Hodges日前就在欧洲政策分析中心(CEPA)撰文,指出乌克兰一个陆军旅大概会有超过250架的各式装甲车,而乌军大约有7至12个旅用于反攻,我们要等到在一个狭窄的战场上看到两三个旅(大约500至750架装甲车)才可以说大型攻势已经开始。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是相关片段在网上疯传的Mala Tokmachka一役,也远远不及此规模。
但正如Walting所说,乌军总有一天要决定在某一点发动大型攻势,而突破前线成功与否是一个“非胜即败”的问题,而非一个程度的问题。
此刻我们当然不可能准确预测乌军大型攻势的成败,但乌军要面对的困难是非常大的。首先,其联合兵种作战并没有空军的支援,而且俄方也开始动用更多空军力量利用乌克兰前线的空防弱势去打击地面目标。
同时,乌军最有可能发动攻势的方向——也即是从扎波罗热(Zaporizhzhia)南下切断俄罗斯通往克里米亚“陆桥”——属于平原地势,难有遮掩保护推进。过去大半年时间,俄方也在前线建设了一道又一道的战壕、地雷、混凝土龙牙、钢铁障碍物等等,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就将此形容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最大面积的防御工事。
西方“放眼未来”
对于乌克兰的困难反攻,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6月12日在巴黎爱丽舍宫与德国总理朔尔茨(Olaf Scholz)和波兰总统杜达(Andrzej Duda)以法、德、波三国的“魏玛三角”(Weimar Triangle)模式会面时,就特别为此作出了一定程度的“期望管理”。
马克龙指出乌克兰的反攻“已经开始”,将会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之久,“我们将会在我们设置的限制之内支持它”。他又再一次点明法国的立场:“我们希望(反攻)得到最大可能的成功,从而让我们能在良好的条件下展开谈判阶段。”
虽然“魏玛三角”的领袖都重复了会长期支援乌克兰的一致立场,但他们的讨论却是“放眼未来”的:到底怎么样的安全保证才可以让今天的战争不再重演?
一个明显的出路是让乌克兰加入北约,从而获得最坚实的安全保证。波兰一直是乌克兰未来北约成员地位的坚实支持者。2019年曾称北约“脑死亡”的马克龙5月底也首次表明支持向乌克兰提出加入北约的路线图。不过,德国的立场依然较为保守,担心让乌克兰加入北约将会构成对俄罗斯的挑衅。朔尔茨就以“激烈”一词去形容有关乌克兰安全保证的辩论。
“北约出路”的最大问题在于,只要一天乌克兰未能完全解决其与俄罗斯的领土争端,又或者双方的半战争状态,乌克兰也不能加入北约,否则其加入就将变成北约对俄罗斯的半宣战。而从今天乌克兰反攻的“雷声大雨点小”来看,乌克兰很难以武力夺回所有领土,这也间接决定了未来的停火条件将很难完全尊重乌克兰的领土完整。
因此,西方要面对的困难,就是如何寻找一个北约以外的有效安全保证给乌克兰。近日有媒体报道就指美英德法四国正在合力尝试制定一个援乌政治声明,让北约各国各自以双边协议方式确立对乌的军事和财政援助。
这种做法就跟早前马克龙提过的“以色列模式”差不多——以色列跟美国虽然没有防卫协议,但双方却有10年期的军援协议(最近一项协议在2016年达成,涵盖2019至2028年,美国军援总额达380亿美元)。这种做法的逻辑就是要透过武装乌克兰本身来阻止未来的俄罗斯入侵。
如果说本年以来西方的援乌重点都聚焦在反攻上的话,此刻反攻开始后,他们的关注焦点似乎就已经转移到“反攻结束”之后的局势。
中国既然有志参与俄乌促和,在此又有何角色?
核电厂安全是中国的契机
对于乌克兰的安全保证,以至欧洲未来的整体安全框架,中国直接参与的空间不大。但最近卡霍夫卡(Kakhovka)水坝被毁后扎波罗热核电厂因冷却用水水位下降而引起的“核担忧”,却让中国有以实际行动介入的空间。
6月14日,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总干事格罗西(Rafael Grossi)因为扎波罗热的战火问题而被迫押后其对核电厂的访问。为确保核电厂不受战火影响,格罗西早在去年9月就提出在核电厂建立非军事安全区,一方面阻止乌克兰对现在由俄方控制的核电厂作出攻击,另一方面也阻止俄方继续将军事装备放置在核电厂范围内。
目前,在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之中,唯一与乌克兰友好同时又得到俄罗斯信任的就只有中国。非军事安全区之所以不获双方接受,其最主要原因就是双方都担心安全区的设立将重新定义核电厂的实控权。由中国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来主持的安全区,相信是最有可能得到俄方同意的做法。
如果这种处理俄乌分歧的模式能够成功落实,它更有推而广之的可能,让中国能在日后互不信任各方的和平谈判之间扮演更关键的中介角色。
当欧美各国都在“放眼未来”,中国也应该“把握现在”,尝试以实际行动推进其“劝和促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