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新设四经济特区:布局后石油时代 产油国也学中国改革开放?
4月13日,沙特王储兼首相穆罕默德(Mohammed bin Salman)宣布,将在沙特境内设立四个经济特区(SEZ),进一步推动国内的经济多元化发展。
据沙特国家通讯社的报道,新设立的四区分别是阿卜杜拉国王经济城经济特区(KAEC SEZ)、拉斯海尔经济特区(Ras Al Khair SEZ)、吉赞经济特区(Jazan SEZ),以及位于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科技城(King Abdulaziz City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云计算经济特区(Cloud Computing SEZ)。据称,这四个经济特区的发展将由专门的特区管理委员会和特区所在的城市共同管理,并将采取有别于沙特境内其他地区的经济政策,优先发展工业、科技和物流等行业,为所在区域发展提供助力。
而这并非沙特首度设立经济特区。早在2021年,沙特便曾在首都利雅得(Riyadh)成立综合物流保税区(Integrated Logistics Bonded Zone,ILBZ),由民航总局主管,是该国第一个经济特区。从沙国民航局在2021年3月发布的特别税率与规例来看,沙特提供了优厚条件,例如在该保税区设立业务的公司可享有50年的免税期,包括豁免增值税,并可在关税暂免安排下进口货物;在特区内营运的公司也获豁免某些支付交易的公司税、所得税和预扣税;所有在特区内营运的外国实体可享有高达100%的企业拥有权,海关和进口限制全部暂免实施,汇出资本也不设限制。
由上述安排来看,沙特积极要布局“后石油”时代的国家发展路线,不仅希望新辟财源、推动国家再工业化,更有意挑战杜拜(Dubai)的区域商业地位,此次新设四经济特区,便是要进一步深化上述布局,同时向各场域跨出探索的步伐。
四个经济特区各有方向
综观此次沙特新设的四个经济特区,可谓互有优势、各有方向。
首先是阿卜杜拉国王经济城特区,其明显就是要以独特的地缘战略位置、交通与投资条件,吸引企业前来设点。在地缘位置上,其距离阿卜杜拉阿齐兹国王国际机场和拥有400万人口的吉达市仅不到90分钟车程,更重要的是位处掌握全球13%贸易的红海沿岸,拥有贯通欧洲、非洲和亚洲的物流与供应链潜力,亦可谓是在“一带一路”项目的主要海路沿线,门户地位不言自明。
而在交通与投资条件上,阿卜杜拉国王经济城特区与全长450公里的麦加—麦地那高速铁路相连,搭配阿卜杜拉国王港,后者拥有每年3000万吨的服务散货和普通货物的设施(装卸能力每年3,000万吨)与滚装码头(每年150万辆次);在投资条件上,沙特政府许诺,区内企业可享20年的5%企业所得税、将经济特区获利汇至国外的永久0%预扣税、经济特区内货物的0%关税递延、特区内和特区间交换的所有经济特区商品的0%增值税。至于此处的产业定位,沙特希望将其打造成先进制造业和物流业首选,包括汽车与电动车制造业,以及资讯及通讯科技(ICT)和医疗技术。
接著是拉斯海尔经济特区。在地缘空间上,其位处波斯湾沿岸,靠近沙特于2016年新建的拉斯海尔工业港,并与拉斯海尔工业城相连,可在2小时内抵达沙特第三大的法赫德国王国际机场,投资优惠条件则与阿卜杜拉国王经济城特区相同。
但最重要的,是其主打的本土船舶供应链,以及端到端的海事制造服务。拉斯海尔于2015年开始建造萨勒曼国王全球海事工业综合体(King Salman Global Maritime Industries Complex),并在2018年起分阶段开放,如今已是全中东最大造船厂,设有数个干船坞和至少15个独立码头,与沙特阿美、沙特国家航运公司签有合作协议,能为近海支援船、自升式钻井平台、超大型原油运输船(VLCC)和散货船提供新建和维护服务,同时拥有10年100亿美元的承购协议。
由市场视角来看,沙特明显是要抢攻中东、北非地区的海运价值链板块,据其规划,拉斯海尔经济特区生产的船舶将能供应70%的区域市场需求,且伴随国际海事工业合资企业的成立,该区每年能生产3艘船舶、15艘服务船和4个钻井平台。
接著是吉赞经济特区,其与阿卜杜拉国王经济城特区类似,邻近红海、地理位置优越,与沙特第三大港吉赞港相傍,于运输上相当有利。但不同之处在于,吉赞整体的工业强度较低,主要还是以近港、大片未开发土地来吸引外界投资,未如阿卜杜拉国王经济城般应有尽有。
但吉赞仍具备一特殊优势,那便是近邻沙特矿区,较易取得石灰石、石膏、沙子和泥灰岩等原材,故沙特有意借此厚植本国矿业,并向全球建筑、金属加工业探询机会。此外其也邻近沙特阿美吉赞炼油厂,采用智能自供电,外资在此可享廉价电力与能源。
最后是云计算经济特区,顾名思义,沙特有意打造本土“矽谷”。据沙特官方规划,其预计在2030年前,于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达到130亿美元的投资目标,包括外国直接投资和国内直接投资,并让云市场规模来到10亿美元。虽说云计算经济特区的办公室位处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科技城,但其投资与交易可在沙特境内任何地方进行,投资者也能在沙国建立数据中心和云计算基础设施。
虽说外界对沙特的产业想像集中在能源场域,但根据Viavi Solutions于2023年发布的《5G部署现状》报告,沙特目前拥有48个5G城市,排名中东第一、全球第十,俨然已是云产业的成熟市场。正因如此,Google、甲骨文、阿里云等科技巨头都已于沙特设点,彭博社亦曾于4月10日披露,华为正考虑将总部搬迁至沙特。
沙特布局有何深意
综上所述,沙特此次新设四个经济特区,瞄准了不同制造端与产业,涵纳工业、采矿、能源、物流。而其整体动机,便是要推动国家的经济转型,逐步减少对化石燃料收入的惯性依赖,扩大非石油产业的GDP占比,并为受过高等教育且不断增长的年轻人口创造就业机会。
而如此规划的海湾国家并不只有沙特,除了利雅得提出“2030年愿景”外,阿联酋同样提出“2030年愿景”,力推基础设施建设;科威特的“2035年国家发展计划”也聚焦发展和现代化国家基础设施,以期提高全国公民生活质量;卡塔尔亦宣布“2030年国家愿景”,希望通过扩大工业、服务以及投资基础设施,來实现经济的多元化。从结果来看,各国的关注层面、执行程度或有差异,但“经济特区”的设立似乎渐成趋势。
回顾历史,现代形式的经济特区约诞生于1950年代,但其真正大规模实践与收效,发生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深圳市便是最著名的成功案例,在成为经济特区多年后,由发展未显的边陲小镇成长为人口超过千万的大型城市。如此经验吸引到亚非拉多国效仿,部分欧洲国家也加入行列,海湾地区自不例外。1990年代起,阿联酋等国便开始试行经济特区,只是彼时各国未有布局“后石油”时代的考量,故施行起来更像一般工业园区;如今各国有意彻底改造自身定位与产业格局,经济特区便被投以更高期待。据普华永道国际会计师事务所(PWC)估计,未來几年内,海湾地区预计会有超过40,000公顷的土地用于经济特区开发,2040年后这一数字极可能超过100,000公顷,大于同样位处海湾的巴林王国的总面积。
聚焦眼下的海湾经济特区开发概况,制造、物流和服务是相对普遍的核心产业,其又通常会搭配四个要素:地点、优势产业、激励措施、贸易便利。
首先是地点,正如论及阿卜杜拉国王经济城特区时所述,缩短与目标市场的距离、优化物流是吸引投资的关键。眼下阿联酋的杰贝阿里自由区(JAFZA)便是成功案例,其孵化了杰贝阿里港,后者拥有150个直靠港、采多联式运输,能通过虚拟网络在一小时内转运海空货物;若经由公路,杰贝阿里自由区的货物可在2天到3天内抵达海湾国家的任何地方。
接著是优势产业,例如此次沙特新设的拉斯海尔经济特区,便主打船舶制造业集群。在此之前,阿联酋的哈利法工业区(KIZAD)亦有此考量,该区是全球最大的铝生产商之一的阿联酋全球铝业公司(EGA)所在地,周遭企业亦多是中下游铝金属产业的相关集群。类似案例也出现在韩国釜山镇海自由经济区(BJFEZ)中,其主要围绕造船、汽車和机械打造工业集群。
激励措施则针对目标投资者,量身定制吸引投资的法规和措施,例如免税期、降低税率、特殊关税制度等。阿曼索哈尔港自由区(SOHAR Freezone)便保证免除10年公司税,且视后续情况发展,其时长将可能延长至25年。此次沙特政府许诺的特区内20年5%企业所得税,亦是同样逻辑的展演。
最后是贸易便利,也就是简化端到端的投资流程,最直接做法往往是以数字化界面,最大限度减少官僚作风的干扰,例如以数字平台集成各种贸易和物流利益相关者,确保贸易运作顺畅。阿联酋的哈伊马角经济区(RAKEZ)便是以此方式,将新许可证申请和许可证更新时间减少了75%至80%。
当然,阿拉伯国家普遍存在计划执行不彰的现象。时至今日,在海湾的众经济特区中,只有阿联酋的杰贝阿里自由区、哈姆里亚自由区(HFZA)的开发较为完整、且未落后原订进度太多,其余经济特区若非开发缓慢,就是外界投资意愿不大,导致其孵化与集群效果未显。沙特如今新设的四个经济特区,其实也未必能全然摆脱此模式,例如工业化程度相对低落的吉赞经济特区,便有可能步其余沉默先例的后尘。
但尽管如此,沙特终究是向著目标前行,为了将来的脱胎换骨,布局每一个可能与机会。海湾产油国的转型之路艰难,沙特的2030年愿景就竟能实现多少,目前还是未知数,但若不投入改变的意志与决心,恐怕就永远只能是愿景,没有实现的可能。
沙特新成立哪四个经济特区?
阿卜杜拉国王经济城经济特区(KAEC SEZ)、拉斯海尔经济特区(Ras Al Khair SEZ)、吉赞经济特区(Jazan SEZ),以及位于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科技城(King Abdulaziz City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云计算经济特区(Cloud Computing SEZ)。
沙特为何要成立经济特区?
为国家产业转型布局,实现后石油时代软著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