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的三国“政治仗”:俄乌战争、上合峰会与《台湾政策法》
综观近期的欧亚大陆,三起事件的接连发生吸引外界关注。
首先是欧亚大陆西侧的乌克兰战场。9月10日起,俄罗斯遭遇2月24日“特别军事行动”以来最大败绩:乌军在东北部的哈尔科夫(Kharkiv)地区连下多个俄控居民点和重镇,据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13日表示,乌军已收复约8,000平方公里领土。虽说就实际战场形势而言,网上渲染的“战略转折”远未到来,但此次“乌进俄退”着实引发不小舆论震撼,俄罗斯内部亦出现了“是否总动员”的相关辩论。
接着是欧亚大陆东侧的台湾海峡。9月14日,美国国会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以17票赞成、5票反对通过了《台湾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据美媒报道,条款内容大体包括以下重点:扩大美国对台军售范围、资助台湾购买军备、美台交流“正式化”、支持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授权总统为中国对台军事行动祭出制裁等。如若此案送交两院表决通过,且总统拜登(Joe Biden)并未行使否决权,则其落实必然与美国的“一中政策”、“战略模糊”发生矛盾,且会对中美关系构成严重挑战。
最后是欧亚大陆核心的乌兹别克。9月15日至16日,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第二十二届元首峰会于乌兹别克召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乃于15日与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又译作普丁、蒲亭或蒲廷)在乌会谈。据俄媒透露,普京于会中指出,俄罗斯“珍视中国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所持的平衡立场”,谴责美国“在台海的挑衅行为”;习近平亦表示“任何国家都无权做台湾问题的裁判官”,中国愿与俄罗斯一起,使不断变化的世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树立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榜样,发挥领导作用。
上述三起事件看似毫无关联,实则皆是中美俄“政治仗”的交锋产物。
美国:东西两线持续施压
在“政治仗”的第一层互动维度,是美国出于维系单极霸权考量,对中国与俄罗斯的两线施压。
此次俄乌战场的“乌进俄退”,并不只有军事的物理交锋,更是美俄“政治仗”的两相博弈。对普京而言,不论两军斗争如何血腥,其始终坚持“不进行全国总动员”的政治承诺,一来是为避免影响经济运作,二来是要防范激发民怨、侵蚀自身民意基础,甚至影响民众对“特别军事行动”的支持。
然而哈尔科夫撤退暴露俄军兵源不足的隐忧,尤其眼下乌克兰拥有北约情报体系、西方军援等场外加持,尽管乌军于赫尔松(Kherson)大反攻、哈尔科夫大进击中付出惨重死伤,却不可谓毫无收获,尤其是在宣传战场域。
而俄罗斯各界本就对“特别军事行动”的延长有所微词,眼下又受哈尔科夫大撤退的新闻刺激,“是否全国总动员”由此成为抛向普京的灵魂拷问:若坚持不全国总动员,或许暂能维持民意支持度,也可确保民众生活不受战争影响,但战场不能迟迟没有战果,更不能再上演哈尔科夫的狼狈撤退,而由俄军眼下兵力来看,能否达成上述目标有待商榷;如若进行全国总动员,或许能补上战场兵源不足的漏洞,但招来的军人素质必然参差不齐,恐让死伤数据直线上升,民众也将在生活被扰的不便下,对克里姆林宫发出怒吼。
而对这一困境加强操作,便是眼下美国与北约的主要施力点。有鉴于俄乌军力差距,要通过军事斗争将俄军彻底逐出乌克兰、收复克里米亚,其概率可谓微乎其微;但若通过拉长“特别军事行动”、放大宣传乌军战果,在舆论与政治场域双重冲击俄罗斯,确有机会能对普京政权釜底抽薪。简言之,美国与北约的目的并非是帮乌克兰赢得军事胜利,而是要借此诱发俄罗斯内部的反政府声浪与政治力量,促成普京政权垮台。
而在台海一侧,美国持续上演“切香肠”戏码,意在虚化“一中政策”与“战略模糊”。在《台湾政策法》之前,便是8月2日的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Nancy Pelosi,又译作佩罗西、裴洛西或波洛西)访台。
平心而论,佩洛西访台的主要冲击,并非美台实质互动的更上层楼,这场访问对其而言也更多是个人政治秀,无关任何涉台法案与条约的签署;但通过对“红线”的冲撞,佩洛西访台一事诱发了中国内部的汹涌舆情,网上由此出现不少激愤批评,认为政府的无所作为,将令中国丧失战略威望,沦为被外界轻视的“纸老虎”,台湾则会成为各国政客争相到访的“民主打卡地”。而由结果来看,佩洛西确实在先手行动上,成功对北京形成战略冲击。
然而事件的后续发展并未让美国称心如意。在军事场域,解放军借着此次“师出有名”,实地演练了区域拒止,并让导弹飞越台湾上空,测次了美台双方的应对反应:美方虽持续表示将派军舰穿越台湾海峡,“捍卫自由开放印太地区”,却毫无动静,更未有其他实质军事反制;在舆论场域,美国内部对佩洛西此行不置可否,西方媒体也未大肆额手称庆,而是普遍预测台海的军事风险正在上升。简言之,面对佩洛西访台的“切香肠”,北京通过事后回应反切了更大一片。
然也正因台海的“政治仗”是以“切香肠”形式呈现,摊牌时刻尚未到来,故美国短期之内不会停下对“台湾牌”的战略操作,而是会持续以此构建对华包围圈。在此脉络下,《台湾政策法》的通过概率应该不低,也不会是美国提出的最后一个涉台法案。
中俄:打一场维系多极化的持久战
而在“政治仗”的第二层互动维度,是中俄两国出于共抗美国压迫的考量,日渐紧密的战略协作与理解。
对俄罗斯来说,如今自己沦为西方公敌,若在中国一侧又遭脱钩,国家存续必受影响,尤其哈尔科夫撤退后,普京承受的政治压力直线上升。上述两重担忧交互作用,明显影响了俄罗斯的对华取态,既要对北京强烈示好,也有意进行“战略捆绑”。
早在9月7日,中方尚未透露习近平出访行程时,俄方便迫不及待公布上合的“习普会”。首先,是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Andrey Denisov)向传媒表示,普京与习近平将在9月15日至16日上合峰会期间,于乌兹别克举行会晤;接着是《俄罗斯卫星通讯社》(Sputnik)报道称,普京在东方经济论坛期间与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Oyun-Erdene Luvsannamsrai)举行了双边会晤,并在言谈间提及“很快将在乌兹别克与蒙古国总统举行会晤,在那里我们将与中国国家主席一同举行三方峰会”,形同间接证实杰尼索夫所言。
而在9月15日习普会正式登场前,俄罗斯更是两度“吹风”。14日,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宣布,普京与习近平在乌兹别克会晤时,将谈及乌克兰和台湾议题;俄媒更是曝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访俄画面,显示在与俄罗斯国家杜马(俄罗斯下议院)领袖会晤时,栗战书谈及“就像现在的乌克兰问题,美国和北约直接逼到俄罗斯的家门口,涉及到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采取认为应当采取的措施,中方表示理解,而且从不同的方面给予‘策应’”,其中“从不同方面给予策应”的表述引发热议。
由上述发展可见,俄罗斯在俄乌战场一线承受的压力与日俱增,希望确保中国的理解甚至寻求支持,故其欲将上合组织峰会营造为某种“中俄会师”平台,甚至不惜曝光中方也未公布的栗战书出访画面,有些强制要形塑“中俄结盟”的意味。此外普京也深知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且对美国于乌克兰、台海东西两线同时施压的布局有所感知,故在会前形塑了“中俄共商乌克兰与台湾问题”的氛围。
但对中国来说,乌克兰与台湾问题皆是对美持久战的展演,贸然军事援俄只会正中美国下怀,让其拥有更多动员资本与制裁口实,北京的处境亦会愈发艰难。从宏观国际结构而言,俄罗斯是构成多极化秩序的重要一角,若因俄乌战争引发政权垮台,不论衰落的俄罗斯是由强硬派或西化派掌权,此一过程必然冲击多极化世界的演变趋势,中国的战略压力也可能上升;但若因涉入俄乌冲突导致中俄同时衰弱,多极化的趋势便不仅是受挫,而是可能戛然而止。
故从“政治仗”的视角来看,抵御美国的东西两线施压,对中俄而言皆是持久战。中国将持续推进与俄罗斯的经贸互动,并在上合、“一带一路”等场域与俄罗斯密切往来合作,协调欧亚秩序,中俄情谊上不封顶;但对可能影响多极化秩序大局的重要决策,例如是否在乌克兰冲突上与俄罗斯过度战略捆绑,中国毕竟不是伊朗、朝鲜等中型国家,有自己的底线与原则。通过此次上合会谈,普京应也明了,中俄两国应当协调的,是打一场对美持久战,而非在强权政治下玉石俱焚。
【中美俄政治仗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