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堵中国之外 印太经济框架的真实成色
当地时间5月23日下午,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在日本东京正式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IPEF),包括美国、韩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纽西兰、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越南、文莱等13个初始成员国。
三种舆论声音
围绕“印太经济框架”舆论主要有三种声音。一是质疑其价值效用。“印太经济框架”准入标准不清晰不严格,不涉及关税,甚至不需要议会批准,难为相关国家提供“市场准入”方面的现实利益,且如果美国执政党更迭,有可能陷入半途而废。
二是认为其针对中国。美国贸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日前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称,美国在亚洲“非常非常关注与中国的竞争”,“印太经济框架”将“有效反制”中国不断增长的影响力。基于此,不少媒体和学者直接抛出的标题是“印太经济框架”是变相的“小圈子”,“印太经济框架”是针对中国的最新小团伙,“印太经济框架”是美国对华竞争的新工具。中国外长王毅直接指出要对美国的“印太经济框架”划一个大大的问号。
其三是不少媒体提出“印太经济框架”能否打乱中国崛起的进程,能否“框”住中国。基于其提出仓促有缺陷等现实问题,得出IPEF对中国无效无用的观点非常容易。
美国政策越来越失败吗?
“印太经济框架”之所以备受关注在于,从十年前宣布重返亚太开始,美国就开始了多领域布局以围堵中国。奥巴马(Barack Obama)政府军事上坚持要将60%的海军力量部署在太平洋,经济上试图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主导亚洲地区经济合作,打造新的贸易规则。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抛弃了亚太再平衡,开启印太战略,但由于时间有限,只在军事上强化了同菲越印日等国的关系,经济政策上退出TPP后并没有建树。拜登政府继承了印太战略,军事上,强化五眼联盟、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的同时,经济上推出了“印太经济框架”这一倡议。
放在美国围堵打压中国的传统逻辑上审视“印太经济框架”,很自然就会将其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现有的经济贸易协定比较,会得出其存在缺进而无法制华的结论。
但是,从奥巴马到特朗普再到拜登,美国的印太经济主张真的越来越没效果吗,美国在围堵中国上越来越失败吗?
或许并不是一句简单的美国政客都很蠢可以定性。华府的政治精英们并不是头脑发热,也并不是愚不可及。
如果问题答案都指向唱衰美国,那么不是美国真的不行,而是这样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本文的目的并非要肯定“印太经济框架”,而是认为审视“印太经济框架”的视野不能被传统路径框柱。
竞争色彩多于对抗
无法忽视的事实是,无论中美是否竞争,出于大国自身发展的需要,美国都会提出自己的政策主张。在中美战略竞争的背景下,无论美国是否有意为之,美国提出的任何倡议都会被解读为对中国的围堵和打压。
拜登政府和前两届美国政府的最大不同是认识到美国做好自己事情的重要性。拜登上台后不断团结盟友、强化盟邦关系的用意就在于此。无需出拳,只需握紧拳头就有足够的震慑力。
此次宣布的“印太经济框架”包括四个支柱:首先是在数字贸易、劳工和环境等领域制定所谓公平、高标准和有约束力的规则;第二是提高芯片、大容量电池、医疗产品、关键矿物等重要产业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第三是推动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脱碳和绿色技术发展;第四是税收和反腐败。
这些看似松散,实际上是拜登政府试图制定人工智能和5G等新兴技术方面的规则和标准。美国商会等商业团体也希望在这一框架中加入强有力的数位贸易条款,借此强化美国在新兴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美国在决胜未来的新兴领域发力,并没有在传统贸易领域纠缠,着眼点并不低。
中国要做的不止批评
美国提出“印太经济框架”,中国除了猛烈批评其构建小圈子之外,最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在数字领域有能够充当领导者的见解和实力。中美在竞逐的是谁能做在好自己的事情的同时有先见之明。
美国不会简单以打压为目的行事,也不会高调行打压之事让地区国家难以抉择。过去十年,美国已经认识到不能用简单围堵压制中国的发展。未来能否在激烈竞争中赢得胜利才是关键。
美国的主张即便不那么完备,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正如不少地区国家不会站在中国对立面,他们也会在不同程度上都欢迎美国对地区事务的介入。这是中美两强相争的基本盘决定的。因此美国和地区国家合作的事宜,也不都是打压中国可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