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前瞻:俄乌牵动的变局 攸关两岸的启示|专家有话说

撰文: 祁宾鸿
出版:更新:

战云弥漫8年后,伴随俄罗斯于2022年2月24日宣布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俄乌冲突正式爆发。战况发展至今,基辅已遭俄军包围,乌东则陷入胶着,俄方已于3月7日提出停火条件,包括乌克兰立即停止军事行动、承认克里米亚主权属于俄罗斯、承认乌东两共和国独立、修宪确保乌克兰的中立地位等;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虽有松口迹象,却仍不愿明确表态。
综观眼下中美俄三方互动,中俄交好、中美博弈、美俄急冻,国际格局或因俄乌冲突加速倾斜,诸如“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等警语,更予人东西热点连动之感。

针对此一国际变局,“中华民国国际关系学会”于3月10日举办“俄乌情势-反思与前瞻”时事座谈会,由学会会长、政治大学外交系教授卢业中主持,邀请到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教授杨三亿、中央警察大学国境警察学系副教授杨佩珊、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副教授李大中、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张登及,探讨俄乌情势牵动的国际格局变化,以及对两岸的相关启示。

“中华民国国际关系学会”于2022年3月10日举办时事座谈会,由学会会长、政治大学外交系教授卢业中主持,邀请到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教授杨三亿、中央警察大学国境警察学系副教授杨佩珊、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副教授李大中、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张登及。(“中华民国国际关系学会”供图)

杨三亿指出,解读此次俄乌冲突,可由5个视角来观察:冲突的远因、普京(Vladimir Putin)的要求、欧洲的转变、战局的演变、冷战的幽灵。

首先是冲突的远因,杨三亿认为,俄乌局势之所以走到今天地步,2014年堪为关键。该年先后发生颜色革命、克里米亚公投返俄、乌东武装独立等事件,乌克兰虽曾在2014年、2015年两度签订《明斯克协议》(Minsk Protocol),有意同俄罗斯协调解决乌东问题,规范双边停火、战俘交换、乌东两处自治等内容,却无法真正执行。原因在于,《明斯克协议》的本质更聚焦于促成停火,而非政治安排,虽说协议中承诺给予乌东两处高度自治,却不被乌克兰民意所接受,因而无法执行;此外俄罗斯与乌克兰对“高度自治”的理解也不同,导致双方最后互控撕毁协议。8年来此处大小冲突不断,早在此次战争爆发前,乌东驳火已导致1万余人丧生。

第二是普京的要求。杨三亿指出,3月7日路透社(Reuters)报道披露俄罗斯开出4个停火条件,其实共可分成两大类,第一类包括对乌克兰去军事化、去纳粹化,其实反映的是,俄罗斯有意重整乌克兰内部政局,消除极端的反俄民粹、极右民兵组织,消解可能在未来对俄罗斯造成伤害的潜在威胁,包括此次俄军披露的乌克兰生物实验室,也属此例;第二类是要求乌克兰修宪中立化,并承认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乌东两共和国独立,其实与俄罗斯想要创造安全缓冲区的想法息息相关。

当地时间2022年2月13日,乌克兰东部马利乌波尔,乌克兰极端右翼武装组织“亚速营”(Azov Battalion)组织战斗训练活动,79岁的Valentyna Konstantynovska练习枪械。(视觉中国)

第三是对欧洲的影响。杨三亿认为,此次冲突促进中东欧国家进一步整合,包括在政治立场上支持乌克兰,在实际行动上接收乌克兰难民;与2010年阿拉伯之春后爆发的中东难民潮相比,欧洲国家显然不排斥乌克兰人,态度冷暖可见一斑。而德法两国则有明显的立场转变,德国在此次冲突中积极援助乌克兰,法国则频繁斡旋;摩尔多瓦、格鲁吉亚等国则认为历史契机已到,积极表示要加入欧盟。

第四是战局的演变。杨三亿分析,目前基辅以北、乌克兰东北部、乌东两共和国、海岸线四部分是重点热区。根据媒体资料显示,目前战况相互胶着,拖得越久对俄罗斯越不利,毕竟经济制裁的力道会逐渐生效,可能导致俄罗斯重回“休克疗法”(shock therapy)时期悲惨状态,连带勾起年长俄罗斯人的回忆。另外此次冲突也考验乌克兰的军事改革成效,自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乌克兰的国防预算由19亿美元一路上升到49亿美元,更与北约进行多次军事演习与情报共享,故此次战争可谓是对8年整军计划的验收。

第五是冷战的幽灵,杨三亿指出,虽说冷战时代已结束,但冷战的幽灵仍在盘旋。从1993年的第一次车臣战争开始,2008年的俄乔战争、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与乌东独立,到2022年的俄乌战争,都是苏联解体遗绪的发酵。“帝国的瓦解”必然产生与前属地的“剪不断理还乱”,这个问题治丝益棼,即便此次俄乌战争结束,冲突仍会持续蔓延。

2022年3月9日,大批民众在东南部港口城市马里乌波尔(Mariupol)市郊一个水井轮候食水。(AP)

而高佩珊则提醒听众留意两大力道:美欧合作、美英法德领袖会议。

第一的力道是美欧合作。高佩珊表示,此次美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访问欧盟,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共同举行记者会,象征了美欧在面对俄乌冲突上的立场一致,随后经济制裁也从G7国家外溢到其他区域与组织。而在3月2日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中,也有多达141个国家支持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象征国际对此事件的高度共识。

高佩珊也指出,这次欧洲国家对乌克兰的支持、对难民的接受度前所未见。阿拉伯难民潮时,南欧各国身为第一前哨站,便出现激烈的排斥难民情绪,从而促成极右政治人物与政党的崛起;2021年白俄罗斯曾将中东难民运到波兰边界,招致波兰军警强力镇压,此次波兰却非常积极要接纳乌克兰难民,态度转变十分明显。而截至今日,俄乌冲突已让多达200万难民逃出乌克兰,欧盟也首次启动“临时保护指令”,在波兰、斯洛伐克等地创建保护中心,并协调创建人道走廊,可看到欧盟在人权场域出力甚多。

然而高佩珊认为,在经济制裁领域,欧盟便无法大刀阔斧。在欧盟特别外长会议中,各国都提到要扩大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虽说相关措施已导致卢布大贬,有些金融机构因而预测,俄罗斯可能因此重返休克疗法时代,无法按时偿还外债,但欧洲国家普遍担忧能源供应问题,欧盟尤其依赖俄罗斯油气,故当拜登(Joe Biden)表示要禁止俄罗斯油气进口时,欧盟并未跟上。

而高佩珊强调的第二力道,则是美英法德四大国领袖会议,暗藏各国对俄乌冲突的政治盘算。

高佩珊指出,对英国来讲,其战略聚焦打击俄罗斯经济,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到俄罗斯寡头,等级持续升高。许多俄罗斯寡头长年避居英国,就是看上英国的低税率。而对法国来说,其主要想在外交上得分,所以可以看到马克龙(Emmanuel Macron)此次非常积极斡旋;在德国,除了军事援助乌克兰外,德国政府也已宣布要兴建两座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并预计要修再生能源法,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美国则是从地缘与价值两方面,希望维持自己的影响力,故也在俄乌冲突中频繁发言、给予援助。四方目标虽不尽相同,却能在相关利益下彼此键结。

乌克兰局势:2022年3月11日,夕阳下哈尔科夫市(Kharkiv)一栋被炮击损坏的建筑物。(AP)

美国的局限

李大中由政策变化、历史认知两方面,分析此次华盛顿在俄乌冲突的前后取态。

首先是美国的政策变化,李大中认为,美国的战前立场相当稳健,其与北约在俄乌边界紧张时,表态支持乌克兰,同时进行多场外交斡旋,包括美俄之间、美国与北约之间、俄乌之间等,但一切努力在2月21日后改变,普京(Vladimir Putin)于当日宣布承认乌东两共和国,并在2月24日入侵乌克兰,战争由此爆发。美国与北约便改采惩罚性手段,此次制裁规模远胜2014年,只是都不是以安理会名义,虽说联合国也有出台决议,但其实缺乏约束力。

李大中指出,此次冲突也暴露美国手段的局限性。普京便是知道美国不会直接介入,才会发起军事行动,而冲突持续至今,美国确也仅用相对间接的方式提供协助,包括运输武器、情报交换等。

李大中举例,近期两个事件足以说明美国立场,第一是波兰表示愿意提供战机,但遭美国拒绝,第二是欧美不愿在乌克兰设立禁航区。前者有两个原因,一是波兰没事先知会美国,第二是向乌克兰提供战机将让局面更加复杂,恐会将北约拖入战火;禁航区之例亦为此理,乌克兰虽向欧美提出禁航区的设立要求,却得不到回音,也是因为欧洲各国担忧卷入冲突,综观利比亚内战等前例,设立禁航区往往是动武前兆,但北约与欧洲如今皆无意愿对俄动武,自也无此。

战事至今已有超过200万人逃离乌克兰。图为已进入波兰边境的乌克兰难民。(AP)

李大中分析,由上述两例,便可看到美国在政策上的自我限制,即虽然支持乌克兰,却也不是毫无保留。而此次冲突也对拜登政府产生三点影响,第一点是俄罗斯威胁的形象更加强烈,第二点是有助让拜登凝聚领导力,第三是体现北约的价值与重要性,对拜登政府而言算是加分。

而在历史认知层面,李大中指出,俄乌冲突的爆发,显示美俄对于国际局势的发展认知不同。在俄罗斯看来,北约东扩步步进逼,美国更持续煽动颜色革命,皆是对己身安全的严重侵犯;但美国便是讲求实力逻辑,早在奥巴马(Barack Obama)时期,美国就认为俄罗斯只有能源能看,凭什么挡住美国。

李大中最后分析,此次冲突可能影响美国判断威胁的排序,乌克兰当然不是美国的核心利益,但如今威胁有急迫性;中国当然是美国的长程挑战,但目前中俄正在美国战略压力下逐渐靠近。这般发展,让人想起2001年的“911事件”,美国为此将注意力转到中东,中国由此迎来战略机遇期。这次冲突会否让美国注意力西移,往后的“新冷战”会不会从中美回到美俄之间,都值得观察。

3月8日,波兰普热梅希尔(Przemysl),乌克兰难民经火车抵达,一名女士抱着小朋友在车站中走过。(AP)

乌克兰的位置是关键

张登及则以大国政治的视角提出分析。

首先,此次冲突发生在地缘政治的“心脏地带”,也就是东欧地区。张登及指出,地缘政治导致国际关系行为者的选项,会受到幅员、位置、资源的影响,如果实力类似,但是位置不同,选项就很不同。例如台湾的地缘位置,便处于受人重视、但是担心被抛弃的尴尬,因此必须像芬兰一样,非常留意自己的对外政策。3月10日韩国选出新总统尹锡悦,其也同样要面临扈从或挑衅的选择。

张登及表示,此次冲突也可看到国际体系结构的变化,已与冷战结束时不一样。倘若今日北约扩张到卢旺达,就算当地有俄罗斯势力,也未必会爆发战争,而如果北约够强大、或是俄罗斯够强大导致北约不敢东扩,这场战争便也打不起来。西方在冷战结束后,沉浸在大胜的氛围中,但欧盟无形中受到削弱,北约也陆续接受许多小国,此次或许有些力不从心。但美国通过此次冲突凝聚北约,应算得分。

而针对各方行为者在俄乌战争的获益,张登及分析,此次俄罗斯可能想用闪电战,逼乌克兰签城下之盟,但或许没料到会久拖,倘若西部的利沃夫被当作“乌克兰重庆”,可能导致战局进一步拖延;如果北约持续提供军事支持,便可能让僵局持续。俄罗斯或许看到短期有利,但长期被孤立的风险正在上升。

此外张登及提到中国与印度的表态。此次联合国的谴责表决,共有35票弃权,中印皆在其中,由人口来看,世界前两大国都投了弃权票。而美国当然为此施压两国,但中印各有考量。例如印度如今60%装备都是俄制的,也向俄罗斯购买能源,自然不愿意跟着谴责。QUAD视频会议中,印度便提出质疑,“四方会谈究竟是要讨论欧洲还是讨论印太,制约中国扩张不是重点吗?”

乌克兰局势:图为2月26日,学生在印度新德里示威期间遭警方拘捕的情形。(AP)

而针对冲突爆发,张登及提出“民族断层线”、“北约东扩”两个观察纬度。

首先在“民族断层线”上,张登及表示乌克兰便是欧洲“第二个巴尔干”。过往在苏联压制下,东欧民族矛盾并未爆开,但如今看来已然爆开。过往乌克兰亲俄派总统亚努科维奇(Viktor Yanukovych)之所以能当选,乌东地区的亲俄人口贡献良多,但这也是2014年后亲俄派难再得势的关键,因为乌东武装独立、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两处人民皆无法再参加乌克兰选举,从而注定了亲俄派的衰颓。这道“民族断层线”,是俄罗斯出兵的原因之一。

而在“北约东扩”议题上,张登及回顾了“是否有过承诺”的罗生门。如今的美国往往表示,自己无法承诺北约不东扩,因为各国皆可申请加入北约,但俄罗斯由此抱怨,美国此举违反历史默契。张登及表示,就档案来看,确实没有历史文件写明北约不能东扩,美苏领导人亦未曾就此签字,但1988年谈判德国统一时,美苏会谈曾有逐字稿纪录,美方确实承诺,两德统一后,北约“不会向东一吋”(not one inch eastward),也就是俄罗斯理解的“北约不东扩”。

但张登及补充,美国在2000年后曾经“翻案”,表示此句意味“北约军队不会进入东德”,而非承诺“北约不东扩”。这般逻辑,就像曾经有人询问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为何相信“北约不东扩”的承诺,其也表示,自己并没想到苏联会瓦解,也没料到华沙公约组织会消失,又怎能预想“北约不东扩”的问题。

张登及总结,美国的“翻案”也很难自圆其说,毕竟如果都承诺“北约军队不进入东德”,又怎能接纳其他国家;把东德团团围住,此举自然是违反诚信。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2月19日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发言,指欧盟及北约应明确交代容许乌克兰加入的时间表。(AP)

在会后问答环节,俄乌战争是否带给中国“战略机遇”,以及台湾能否从中学习,成了会上两大热议主题,四位与谈人亦就此分享观点与看法。

杨三亿:乌克兰没有注意风险与代价

首先杨三亿认为,北京对俄乌采取了“双边模糊”政策。一来,中乌之间的军事经济合作关系相当密切,购入瓦良格号(今日辽宁号)便是一例,此外乌克兰出产登陆艇与“黄小玉”(黄豆、小麦、玉米),中国亦有进口;二来,北京也对克里米亚涉及的领土主权完整议题相当谨慎,至今都未承认当地归属。

至于台湾可以学到什么,杨三亿指出,乌克兰近几年投入高额军事预算,贪腐严重、民生凋敝、寡头横行,今日就算没有俄罗斯干扰,以乌克兰当地条件,要加入欧盟也是相当困难,恐怕申请20年都还不能如愿。而乌克兰强化国防之举是否正确,杨三亿认为要看风险跟代价,近几年乌克兰内政严重撕裂,每个政治精英都在下赌注,赌注越下越大,结果自然惊人。

杨三亿总结,乌克兰豪赌可能产生两种极端结果,假设乌克兰跟波兰一样,最终成功加入北约与欧盟,自能高枕无忧;但如果失败,也可能地表上再无乌克兰。杨三亿补充,目前乌克兰从地表消失的概率很低,正如普京(Vladimir Putin)讲到的,这是场“特别军事行动”,普京算准北约不会介入,乌克兰也算准普京不会灭亡乌克兰,因此双方筹码越加越大。至于最后结果谁决定,恐怕不是乌克兰自己。

高珮珊亦表示,美国不愿过度卷入此处,波兰送战机未成便为案例。而中国已透过红十字会,捐助500万民生物资,近期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讲话,也有提及中方要协助“斡旋”。高佩珊认为,“斡旋”与“调停”不同,前者表示自己不愿介入,但有意协助双方坐下来谈判,足见北京的冷静与克制,其背后或有让二十大平顺度过的用意。

乌克兰局势:图为3月11日,民众在维尔纽斯街头庆祝立陶宛独立,期间有人高举举行的乌克兰旗帜。(AP)

李大中:台湾不要视一切为“理所当然”

李大中同样认为,此次北京相当克制,虽然理解俄罗斯的安全顾虑,却也不为其行动背书;正如在乌克兰问题上,北京重申支持各国领土主权完整,有意撇除“双重标准”嫌疑,却也同时反对单边制裁俄罗斯。然而中方能在此危机中发挥什么角色,目前还不清楚,若要协助调停,必须涉事双方都同意,但乌克兰能不能接受中方,尤其是乌克兰背后的美国,是否能坐视情势朝此方向发展?

而回顾台海议题,李大中认为,俄乌冲突能给北京两个层面的观察,第一是经济制裁的承受力,倘若武统发生后,西方发动对华制裁,北京能否承受,恐怕是其接下来要思考的;第二是在“第一击”的力道上,北京或许会看到,此次俄罗斯的“第一击”相对节制,结果就是战局延长,故其可能会思考,若要武统,是否要加强“第一击”的力道,避免夜长梦多?

而在美国态度上,李大中指出,其实美国一开始就表示不会派兵介入乌克兰,但在台海就比较战略模糊,其始终没有明确表态,倘若两岸爆发冲突,自己是否出兵;另外也有些美国政治人物提议,应实质协助台湾提升自我防卫能力,这或许也是未来的可行方向。但李大中总结,台湾虽有台美关系可仰赖,却也要审慎把握情势,不能把所有事情都视为理所当然。

3月9日,乌克兰马里乌波尔,一人骑单车经过一栋被轰炸损毁的大厦。(AP)

张登及:北京有两个收获

张登及指出,俄乌战争为北京带来某种程度的纾解,若无这场冲突,美国发动的新疆舆论战、科技战可能还会持续加码。而美国这些年从中东撤军,为的就是将战略重心转向印太,并在油气与稀土等能源场域上自力更生。但是俄乌危机爆发后,北约开始呼唤美国,导致后者极难在印太地区持续加码。

张登及进而补充,眼下确实是中国的战略机遇期,但北京也有所顾虑、相当审慎,例如克里米亚、乌东两个共和国,北京并不会承认;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北京也不会看着俄罗斯因制裁而崩溃,美国为此向北京施压,威胁说要连中国一起制裁,就是要避免北京左右逢源。

张登及表示,此次冲突可让北京有两大获益,一是其或可看到,若真要发动武统,“闪电战”至关重要。俄罗斯起初的左顾右盼,导致了后续的胶着,故北京可能会思考,武统开始后,究竟是形象重要或胜利重要,并或许会得出:既然军事行动必然带来形象损害,或许还是胜利重要,因此“首战必须是终战”。张登及补充,近期两会上,中国总理李克强表示要“坚定灵活开展军事斗争”,或许就跟当前形势变化有关。

而北京第二个获益,在于美国操作战略大三角功败垂成。张登及指出,其实近年华盛顿一直想重新操作中美俄三角关系,也就是所谓“Kissinger Reverse”,不论是联俄制中或联中制俄,为的就是让美国保持战略优势。然如今上述两种操作障碍极大,关键便是美国内部的政治环境与选举因素,逼得政治精英相互竞赛谁更强硬,削弱了拉拢中俄任一方的空间;如今的美国又无法同时制裁中俄,眼下中美互信极低,华盛顿也不易难通过游说来联中制俄。故长期下来,结果就是中俄在美国的战略压力下持续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