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战争的两个战场

撰文: 茅岳霖
出版:更新:

到3月8日,从2月24日开始的乌克兰战争已经进行了约莫两周。俄军近两周来从“维和”、“特别军事行动”到近乎大纵深全面推进的变化,从兵贵神速到拖延战机的一系列表现,及其战法在乌克兰的运用,都是值得留意的。
而莫斯科和基辅两侧的“舆论作战”也几乎成为覆盖在战场沙盘上的幻影,为此次危机增添奇观。

俄军调整军事策略

在战事开始之前,外界曾经对俄军部署在乌克兰东、北方向的至少五十多个“营战术群”(BTG)抱有过高预估。很多人都以为俄军以1,300辆到1,200辆各型坦克;3,400辆到2,900辆各型装甲车辆;34处到28处地面卫星指挥部;1,800门至1,600门各型火炮,近600架各型航空器的巨大规模,可能会在乌克兰展示出摧枯拉朽的军力差。

2月24日俄军的突然行动也让外界以为乌克兰将迅速被占领。约在莫斯科时间上午7时许,俄罗斯国防部宣布乌克兰武装部队的军事基础设施、防空设施、军用机场和航空设施因“高精度武器”而瘫痪,到9时,俄军再次宣布“乌克兰武装部队的防空系统已被压制”——都让人以为俄罗斯会重演美国2003年在伊拉克战争中“20天攻入巴格达”的剧本,以至于“普京原要求3月2日结束战事”的说辞一度得以广传。

但如今已然过去13日,从2月26日开始,外界发现逐渐发现俄军在空中力量掩护下的行动似乎并不够迅捷。沿公路高速机动的俄军坦克及装甲车辆,甚至出现因机械故障又或缺油而被抛锚路边的窘境。俄军空降兵虽然第一时间突入乌克兰要害,但后续部队未能跟上,导致突袭变成了紧急撤退。

与此同时,随着乌军不时能派出少量战斗机,又能击落一些近地轰炸的俄军战机,这虽然并不改变俄军长期掌控制空权的总体局面,却也让此前俄军宣传的“乌军空中力量已被消灭”等宣传落空。

俄、乌双方虽然举行了三次谈判,但是就核心的领土等问题来说,双方其实也没法对话。(新华社)

更糟的是,相比俄军战果有限的局面,乌克兰的抵抗也超乎了外界的预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当局非但没有像想象的那样迅速逃散,反而坚持到了第一批象征性北约援助的到来。泽连斯基本人还借助视频等手段,意外提振了近两年来因施政乏力、丧失对地方控制力而下跌的民意——这意味着俄军虽然在战场上具备相当大的优势,但莫斯科依靠讯息轰炸等手段短时间瓦解乌克兰战斗人员意志的计划已经失败

曾在乌东地区指挥民兵取得大捷,后被莫斯科召回并赋闲至今的俄方指挥官斯特列科夫(Igor Strelkov)认为,俄军在2月24日于四个方向展开的突然袭击,虽然在短时间内让乌军手足无措,但随着突袭结束,以俄军先头部队很快就开始面对占据地利人和的乌军。俄军又因其“维和”需要,在重火力的施展上自缚手脚。导致哈尔科夫(Kharkiv)、苏梅(Sumy)、马里乌波尔(Mariupol)、别尔江斯克(Berdyans'k)等至少6座俄军围困的大城市可以持续抵抗,直至3月3日赫尔松(Kherson)才失守,是为俄军攻克的首个主要城市。

随着俄军优势兵力及装备在乌克兰的纵深穿插难以一时奏效,乌方也在2月28日之后的三次谈判中有恃无恐。俄方的现况告诫所有人:如需促成谈判有成,最好需要有效战果。

实地战场上的胶著

到3月上旬,俄、乌战场的态势正处于一种疲软而萎靡的局面。在历经了开战后48小时间的所谓“大穿插”之后,俄军暂停了这种缺乏后勤保障的快速挺进策略,转为对主要城市稳扎稳打的策略,开始在顿巴斯、哈尔科夫、苏梅、切尔尼戈夫等东南、东北、北各线以重火力攻击各市的主要设施,试图击溃乌方对主要城市的掌控力。

可问题在于,即便全球舆论频频指责俄军“轰炸平民”,即便俄罗斯在历史上也确实屡有前科,但或许是出于对“同一民族”和基辅、敖德萨等沙俄/苏联历史名城的关切,俄军确实始终畏手畏脚,相较于美军当年在两三周内对伊拉克投放万余炸弹的规模,俄军如今数百枚的规模,令美国国防部军官都一再不解,多次质疑“俄军尚未动用全部力量”

因此,如无意外,乌军将继续以主要城市为依托,对俄军进行防御战,持续消耗俄军后勤,同时让俄罗斯蒙受西方制裁的压力。俄乌两军大规模交战的局面大概率不会出现。

与此同时,基辅也愈发积极地在另一个战场展开攻势:舆论场。

在泽连斯基稳定了乌克兰民心之后,利沃夫的军心也逐渐稳定起来。(美联社)

舆论场:21世纪战争的新战场

相较于战场上的被动守势,乌克兰政府正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发动舆论战,乃至善用西方社会的“政治正确”,通过社交媒体,藉西方各国民众向其政府和企业施压。在这一条“舆论战场”上,乌克兰完全占据优势地位。

由于泽连斯基一侧在开战不久即以坚守基辅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俄方宣传的不实,这一优势随即被乌方转化为攻击的动力,并开始在“有图有真相”、“所见即所得”的社交媒体上通过短视频等手段展开有效反击。只不过乌方宣传过于夸大,譬如其“击毙俄军近万人,缴获装备无算”等战报可信度不高,这也让外界难以进一步采信其战果。

事已至此,本次俄乌战争的战果似乎也能得出一个初步性的结论:俄军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战果,依然具有战略上的主动权,但他出动的兵力似不足以制服拥有四千万人口的乌克兰。至于乌克兰当局,寄希望于北约、欧盟外援的它似乎也只能苦撑待变,在超级周期与“拉尼娜”引发的寒流中竭力坚持。

在俄、乌任何一方取得决定性战果之前,双方基于“舆论作战”、讯息轰炸而来的另一条战线将继续附着在战场上空,乃至造就比荷枪实弹影响更为深远的战场。而相较于过往十余年互联网时代发生在中东、非洲各地的战争,此次爆发于欧洲的白种人战争,也让它在社交网络上获得了空前的关注度,并以民意的方式,向各西方民选政府施加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