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老合力阻挡少壮派上位 自民党仍受制于“老人政治”
“河野太郎第一轮会获胜,但岸田文雄将拿下决战。就算河野(第二轮也)胜利了,他的政府最多只能维系3个月。”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的前秘书官今井尚哉如此冷酷地点评道。不难嗅到他对河野的强烈敌意,安倍显然也是如此。在明天(9月29日)即将举行的自民党总裁选举中,安倍是如此活跃地阻击河野上位,以至于这似乎成了一场“安倍vs河野”的对决,或者说是“党内老人vs反叛少壮派”的世纪之战。
根据自民党选举规则,第一轮中,自民党参众议员和百万基层党员各握382票,预计高人气的河野太郎将以党员票优势领跑首轮,却因议员票不足,无法一举票数过半而一锤定音,需与第二名进入次轮选举。但此轮党员不参与投票,仅有382名参众议员和47都道府县的党支部投票,派阀老板可充分发挥影响力,并很可能翻转第一轮选举结果。
派阀老板构建“河野包围圈”
目前,自民党内前两大派阀,即率领96人的安倍派和55人的麻生派,其领导层正紧锣密鼓商量如何在第二轮形成“河野包围圈”。虽然安倍和麻生属意的候选人不同,前者为其“政治门徒”、激进右翼女将高市早苗倾力拉票,后者支持为人温顺、易于掌控的另一派阀老板岸田文雄,但两人共同的目标都是力阻河野上位。
据《时事通讯社》报道,安倍与麻生亲信甘利明9月27日开会商讨第二轮选举如何联手,安倍也流露出对岸田立场软化的倾向。考虑到第三大派阀竹下派(51人)也已明确背书岸田,再加上岸田自身派阀(46人)的倾力支持,以及这几大派阀老板对地方党支部的绝对影响力,如果河野最后与岸田进行一对一对决,可以说几乎是岸田必胜的局面,若此,也将是派阀老板们的胜利。
虽因年轻议员对河野的普遍支持,各派阀此次选举指定多个候选人或自由投票,派阀束缚力看似不如过往,但老板们实际依旧强力影响选举走向。例如安倍就给议员挨个打电话为高市拉票,据《西日本新闻》报道,安倍不留情面地对周围人直言,“想想我当首相时支持过你多少次?如果你这次背叛了我,就断绝关系吧。”如此施压使许多原本倾向河野和岸田的年轻议员不得不转至高市麾下,将这个泡沫候选人一举推为大热人选,可见安倍影响力之深。事实上,安倍是如此活跃地介入选举,以致于这似乎成了“安倍vs河野”的对决。
当然,就其本质而言,这其实是一场“党内老人vs反叛少壮派”战役。这些派阀老板清楚河野是个危险人物,此人脾气固执,观点前卫,在党内主要吸引的是边缘政客和年轻议员,例如他此次就与屡被安倍排挤的“党内异端”石破茂及无派阀的“明日之星”小泉进次郎组成“小石河”联盟。可想而知,一旦河野当选,他回馈的也是这群游兵散将,而非遵循按派阀实力分配职位的潜规则,这将削弱各派阀老影响力。
再加上河野本身人气极高,在他背书下当选或连任的议员,也会自然而然向他靠拢,形成一股新的力量,广受欢迎的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和安倍晋三此前均通过这等方法培养起自己的“军团”,假以时日河野想必也能如此。同时,隶属麻生派的河野更可能凭大权在握,在派阀内形成新的“河野中心”,若其能成功继承安倍盟友麻生的衣钵,就如同断安倍一臂,也能更有力推动自民党权力向年轻一代交接。这都是派阀老板的噩梦,因此他们竭尽全力阻击河野上位。
虽然有人会指出,自民党总干事二阶俊博不是暗地支持河野吗?但那更多的是权宜之计,先不说二阶派其实也是党内“非主流”——该派由两个势力衰败的小派阀合并,二阶出任会长后再采取扩大化路线,吸收前叛党者入内,与其他源远流长的派阀存在血统隔阂;再者二阶自身也与河野关系不虞,只是他与另两位候选人实在过于对立(岸田与他缠斗多年、高市对华立场过于激进),因此只能“三害相比取其轻”。有传言指,二阶派(47人)打算第一轮倾力支持高市上位,将其擡进第二轮,避免河野对上岸田的“必死局”,从而拉高河野的第二轮胜率。一旦此番操作成功,二阶将是唯一获利的主要派阀。
但考虑到二阶派的“非主流”性质以及二阶纯粹出于政治利益算计的举动,因此此次选举是“党内老人vs少壮派”的定性依然可以成立。
派阀政治的起落
这种党内元老强力介入选举的现象,在自民党可谓是常态。为什么该党派阀政治和老人政治如此根深蒂固?这其实是从该党诞生之初就有的特征。众所周知,日本自民党是1955年由“自由党”和“民主党”为抵御战后不断成长的左翼力量而合并而成,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更何况两党内部本来就山头众多,共有十四大派系,合并后更是暗流涌动,总裁选举就自然成了各方角力的场所。
自民党的初任总裁尚易决定,因为当时“民主党”议席较“自由党”高出71席,因此由“民主党”总裁鸠山一郎担任新党总裁并无悬念,但鸠山在没指定接班人便卸任后,就立刻引发了继承之战。各派开始合纵连横,胜利者又论功行赏,“派阀”便就此成为政治传统保留下来。这十四大派系在多次分化重组后,逐渐演变为八大军团、七大派阀以及如今的五派鼎立。
除了政坛特有的斗争性,自民党派阀之延续也有制度因素。在1994年选举改革前,日本采取中选区制度,一个选区选举3至5人,这就意味自民党在同选区需要派出多个候选人,这毫不意外地助长了派阀争夺地盘、扩张实力的倾向。
另外,在1994年的《政党助成法》确定以政党为中心的国家财政补贴制度之前,年轻议员十分依赖本派阀年长议员的筹款能力,因为日本议员的“后援会”运作模式需要深度参与选区内部的人情网络,区内的大型婚丧嫁娶都需支出,十分烧钱,因此加入一个财力雄厚的派阀几乎是生存之必须,派阀老板影响力可想而知。
不过,1994年的选举改革确定的小选区和比例代表制并举,以及党总干事统一调拨选举经费的原则,使得自民党议员无需与本党议员竞争,对派阀老板的财政依赖也随之降低,这终于动摇了自民党内派阀根基。
紧接着,党内“怪人”小泉纯一郎2001年至2006年任内又给了派阀政治强力一击。他依靠极高人气冲破彼时的第一大派阀“桥本派”的桎梏,上任后不看派阀脸色自行任命官员,还破格提拔民间专家入阁,使“桥本派”实力大减。此外,他还力推党内大老反对的邮政改革,为此不惜解散众院提前大选,甚至取消反对改革者的候选人资格,使得当时最激烈的反对者、“龟井派”老板龟井静香只能另组新党,这完全打乱了自民党的政治格局。
“安倍一强格局”能持续多久?
本来,制度改革、小泉的破坏作用、他卸任后混乱的三年三首相格局,以及2009年至2012年的民主党历史性执政,理应能明显削弱自民党派阀根基。不过,安倍二次执政后的稳定格局,以及他对按派阀势力分配职位传统的恢复,使得派阀政治故态复萌,更形成了“安倍一强格局”。
安倍不仅将本派阀势力扩充至绝对首位,且与第二大派阀麻生派是长期盟友,又与第三大派阀竹下派关系紧密——该派阀两大中坚人物,即外相茂木敏充和官房长官加藤胜信,都与安倍交往过密。至于余下两大实力相近的二阶派和岸田派,其中岸田在此次选举之前一贯追随安倍,只有二阶与安倍屡有暗中交锋。可以说,自民党五大派阀中,安倍对其中四派都有显著影响力。
另外,比起2009年输掉政权时的众议院区区119席,安倍2012年执政以来自民党议席保持在270席至300席间,许多年轻议员都是靠安倍提携上来,因此他的主导地位尚难以撼动。考虑到他仅67岁,若经营得当且健康良好,继续把持自民党十余年应不成问题。因此,他自然不希望不服管控的河野如同当年的小泉一样将党内搅得天翻地覆。
这种模式究竟是好是坏?应当说有一定好处,因为可以保证政策连续性,无论是岸田还是高市当选,安倍和麻生派都将大量入阁,保证政策平稳。不过坏处更为明显,老人政治难以适应社会的变革呼吁;派阀领导层垄断内阁和党务高级职位压抑年轻人和贤者才能;元老权力垄断也会滋长腐败,这都会使自民党僵化而贪腐。
例如七八十年代自民党内前首相田中角荣率领的“田中派”风头无几,金权丑闻也十分严重,引发信任危机。党内大老为避风头多次将傀儡推上相位,而弱势首相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力,往往更迭迅速,这又反过来使选民和少壮派议员愈发愤怒,1993年自民党首次落台及党内大分裂就是如此(题外话,彼时出走的自民党少壮派小泽一郎和鸠山由纪夫,是领导2009年民主党胜利的灵魂人物)。
又如今年早前,日本首相菅义伟在民调一路走低仍获各派老板力挺时,也一度引发了年轻议员的反叛,如果菅义伟最终坚持不让,甚至可能使自民党付出失去单独多数席的惨痛代价,充分展现了老人政治的僵化和危险性。 如果安倍和麻生继续保持对党内的钳制,会否如同此前七八十年代一般导致党派的衰落和分裂呢?
不过也可乐观一点,从大的趋势来说,日本派阀力量在在制度改革后还是有所减弱,现时逾60人的无派阀议员人数是史上之最。此次派阀老板明面上放松投票纪律、选择暗中操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更难控制反叛的年轻议员。此时的安倍强势控场,究竟是老人政治的强盛,还是最后的辉煌?安倍强势重新扶持的派阀传统,还会有其生命力吗?
无论如何,虽然河野可能如今还无法冲破派阀老板的包围圈,但如果他和小泉进次郎等新生代政客继续努力,等到麻生退休、安倍势力减弱之时,或可引发新的变革,确立起议员年龄上限、党内职务任期限制等制度,帮助自民党往更现代的方向革新,加快党内更新换代,届时该党或可真正摆脱建党以来连绵不绝的“长者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