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该习惯外国逆耳批评|专家有话说

撰文: 戴仑
出版:更新:

因为新疆棉花等问题相互抛出制裁手段,中国与欧洲的关系近期有所紧张,欧洲议会更是刚刚通过投票冻结了去年年底达成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当然,中欧关系的变化也与美国从今年年初以来大力拉拢欧洲盟友、加强与欧洲盟友协调立场有密切关系。5月25日,中国外长王毅在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中国专场”活动时表示,中方始终从战略高度看待中欧关系,认为合作是中欧关系的大方向和主基调,将欧方视为伙伴而非对手。针对暗流涌动的中美欧关系,《香港01》专访了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主任、欧洲问题专家史志钦。本篇为系列采访第二篇(共四篇)。

01:在中美欧这个战略大三角中,欧洲一方面非常重视中国市场,但另一方面与美国有着相同的价值观。疫情发生以来,美欧意识到对于中国供应链的依赖,拜登(Joe Biden)上台之后,也提出了要领导和维护一个以强大民主联盟为基础的世界体系,携手其他民主国家,尤其是欧洲创建了可信赖的战略供应链和科技基础设施。也就是说,美欧除了价值观同盟之外,美国还在竭力推动供应链自主。在新疆棉花的问题上,就是美国联合开发署资助的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与欧洲的一次配合。你认为欧洲会在多大程度上配合美国,中国又应该如何应对?

史志钦:欧盟自身其实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中国要继续坚持开放的心态,坚持与人为善,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坚持人道主义,密切与欧洲的合作。欧洲人从新冠疫情认识到,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关键商品如口罩、医疗器材等过份依靠国际市场会产生问题,一旦亟需或货物不足,就要面临“断供”的问题,它们就会有这样的担忧。

因此,产业链供应与国家安全的观念逐步浮出水面。以安全作为籍口及寻求以周边为基础的区域化合作方案将替代全球,加快制造业回归,多元化、平行化的产业链布局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

01:这个话题其实可以稍作延伸,最近有声音提出,中国应该改变一种思维惯性,就是“我们不能吃亏”。中共十九大报告中说,中国正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在这个走近的过程,也意味着要付出很多代价,做出很多牺牲,不能总盯着“我是不是吃亏了”。

BCI作为一个非盈利组织,其在官网声明合作品牌商禁止使用新疆棉花。(微博@共青团中央)

史志钦: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

“吃亏不吃亏”实际上是一个人的处事风格和为人之道的事情。这当然也可以引入到国际关系中来。在我们现实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人在为人处事之时总是斤斤计较,总担心自己吃亏,甚至事事处处都希望不吃亏,甚至占便宜。但这样的人最终结果往往是朋友不多,自己独来独往,遇到事情时只能靠自己,甚至成为孤家寡人,遇到事情没人帮忙,最后也难以成就大事。

还有些人则是相对比较慷慨,遇事情总能为对方着想,不怕一时一事会吃亏,甚至总是会吃亏,但一旦遇到困难大家都会惦记着他,甚至会鼎力相助而最后成就大业。这样的例子或故事历史上不胜其数。

同样,吃亏不吃可以类比于国际关系之中。新中国创建之时虽然十分困难,但中国人不怕吃亏,甚至在自己吃不饱穿不暖时还不忘记去支持和援助第三世界的兄弟朋友。结果,第三世界朋友则以投李相报,在国际政治斗争中针对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裁与围剿,能在重大问题上帮助中国、支持中国。众所周知,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联合国地位的斗争中,是非洲的兄弟国家把中国擡进了联合国。这就是“小吃亏大收获”的经典故事。

如今中国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深化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始终强调通过“合作”来实现“共赢”。与此同时,针对尚未摆脱贫困的第三世界国家适时地伸出援手,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乐于助人的中华优良传统,进而赢得多数国家的理解和尊重。

+2

史志钦:自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既要履行大国对对外援助义务,但又始终恪守合作共赢的基本理念,树立利益共同体与利益共同体意识,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即使我们对外有援助也是雪中送炭的援助,而不是带有居高临下的救世主心态。过去我们一直是这样做的,今后还应该继续坚持下去,永远牢记在心。

至于民间片面指责中国对外“大撒币”的观点则有点过份夸大,实际上我们并没有这样做。除作为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外,中国政府倡议的“一带一路”更多是基于经济规律而开展的经济合作。经济合作就是基于经济规则在合作中实现双赢,如果只一方赢,另一方经常吃亏,这样的合作肯定不可持久。

尽国际义务不是吃亏不吃亏的问题,是大国责任问题,否则就不配大国,大国与小国打交道吃点亏是正常的,是大国风度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大让小、长让幼、男让女、富让贫(或富扶贫)的习惯与美德。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与国际社会中打交道时,尤其与小国打交道时有些吃亏现象是正常的。

01:在这里我们更想聚焦在中国对外交往中应该在某些情形下将合作与斗争分开来看,而不是始终秉持一种“你不能既赚我的钱,又说我的坏话”的心态。

史志钦:“你不能既赚我的钱,又说我的坏话”,对此要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

首先,赚钱是基于经济规律和互有需求,互有利益的自愿交易。如果任何一方面不愿意,谁也不会强迫,这应该是互惠互利的考量。比如外资进入中国,中国提供了一个巨大市场,让他们盈利,在这个过程中,外资赚钱了,中国同样也获利了。从经济学角度这是一种双赢,任何人或企业都不会做亏本买卖。

其次,对于“说我的坏话”要理性的分析。“坏话”是恶毒的攻击辱骂,还是其中隐含了我们工作中需要改进的缺点和不足?这个要搞清楚。也就是说要把谩骂、攻击、抹黑区别开来。对于罔顾事实的谩骂和攻击,我们要坚决回应,而对我们的批评或建议则要接受和改进。

对于其他国家的批评,中国可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时候一些善意的批评乃至逆耳的批评对中国的发展是有利的。习近平主席一再强调,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我理解“大国的样子”,也包含着“习惯于外部批评”。

01:善意的批评是一方面,但也不得不说,现在中西在舆论场上的争执大多起源于西方在意识形态上对中国的抹黑和假新闻。如何破解这样的抹黑和“假新闻”,对中国的外宣能力提出了要求。

史志钦:当然,批评和抹黑是两回事。在新疆问题上,为什么西方舆论一边倒,这还是话语权的问题。西方确实有一些别有用心的媒体故意抹黑中国,这就需要中国理直气壮进行斗争,斗争中要有理有据。

总而言之,假新闻和批评一定要分开,如果是假的,先去证明假在何处,这一点很重要。当然,让西方媒体来帮中国宣传,确实有些过于理想,很多事情都是开放性的问题,但中国至少应该摆出不怕批评,敢讲事实的大国姿态。